投河自尽不死 自杀过来人周佩波授救人之技:多聆听 多关怀

撰文: 黄伟伦
出版:更新:

学业压力、家庭争执、朋辈不和等林林总总因素,都可能令学生带来重重压力。社企「加油香港」创办人兼主席周佩波,曾经年赚百万,是大众眼中的成功人士,惟风光背后,原来成长经历坎坷,更曾多次自杀。身为曾经自杀的过来人,周佩波接触过上千名学生,当中不乏有自杀念头者。他认为,学童自杀成因复杂,一般结合多个因素,不过解决方法始终「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多聆听和关怀。

“加油香港”今日公布调查,发现有79.1%受访者认为,家庭是其最安心的地方。(梁鹏威摄)

出生穷困  弃百万年薪助基层

周佩波曾经担任传讯公司董事,每年净赚过百万元,之后希望协助基层市民,开办「加油香港」。

事实上,周佩波出生于广西的穷乡僻壤,生活拮据,8岁时父母离异,自始成为亲戚间的「人球」,曾先后在外婆、祖父母、姑母家居住,未能享受家庭温暖;至于校园生活,同样抱受欺凌,人生没有令自己安心之所,「当时生活犹如在荒漠,不知何去何从。」

当时生活犹如在荒漠,不知何去何从。
周佩波忆述儿时被家人当「人球」的经历
身为曾经自杀的过来人周佩波,创立社企“加油香港”,希望协助基层市民。(梁鹏威摄)

曾跳树投河自尽   为妹重拾生存意志

面对生活的困苦,周佩波当时萌生自杀念头,曾经从大树顶跃下,又试过投河自尽,不过在频死的一刻,脑海突然浮现一个念头:「要照顾好妹妹」,人生突然有了生存目标,令他支撑下去。

失去安全感  致萌生自杀念头

周佩波创办的「加油香港」,早前展开一项调查,了解学童的安全感,结果发现,除了家庭(79.1%)、朋友圈(74.7%)及网络(65.1%),只有57.5%及22.7%认为学校和社会,是令他们安心的对方。

周佩波表示,自己的经历正好证明,如果家庭及校园,未能令学童安心,可以产生不同问题,社会应反思如何提升学童的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受保护,愿意相信他人。

以自身经历说服计划自杀大学生

2016年时,接二连三有学童自杀,他有感而发,在Facebook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引来回响,更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找他倾诉。他忆述,当时有一名大学男生向他发讯息,讲述正面对家庭、前途、健康问题,计划两天后自杀,并已将身边珍贵的物品,送给重要的人。

周佩波接获讯息后,与该男学生倾谈,并相约于翌日见面。两人相见时,周没有太多话,只讲述自己一些经历,「九成时间都是聆听」,然后多是点头回应。男生尽诉心中辛酸苦困后,虽然未有解决任何面临的问题,却打消了自杀念头,坚强生活下去。

有时连自杀者都未必可具体诉说真正因由。
周佩波指学童自杀成因复杂,不能过于简化
「加油香港」,早前展开一项调查,了解学童的安全感。(梁鹏威摄)

聆听自杀倾向者苦况

周佩波指,有轻生念头的人,非常需要他人陪伴,单纯的聆听、关心,已经可以将对方从死亡的悬崖边,拉回平地继续生活。他指当年协助的大学男生,现已如常人般生活,去年致电他时,对方正在「唱K」,无暇聊天。

不能简化自杀原因

对于接二连三的学童自杀案,周佩波表示,不能过于简化地,将自杀原因归咎于学业压力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学业压力,但并非每人都自杀。」他认为,自杀成因复杂,可以同结合学业、家庭、健康、感情等因素,「有时连自杀者都未必可具体诉说真正因由。”

周佩波认为,要真正帮助有自杀倾向的学童,未必须要解决他们的难题,有时部分问题,如生离死别,根本就无法解决。他续指,其实简单的聆听及关心,已经可以为他们注入生存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