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台风因为“藤原效应”互相吞噬 距离是关键 或致风暴路径掉头

撰文: 香港天文台
出版:更新:

8号风球、热带气旋旺季,偶然会从天文台听过“藤原效应Fujiwhara effect”。这是什么?“藤原效应”源于日本藤原(Fujiwhara)博士于1921至23年一系列的涡旋实验及观测。他发现两个距离很近的气旋性涡旋会受到对方的影响,互相沿著两者中心所形成的轴线心,呈气旋性方向移动。两个涡旋并有彼此接近及合并的趋势。

(原文取自天文台网页,大小标题、引言及内文,经过香港01编辑修订)

双台风:天鹅及艾莎尼。

在气象学上,“藤原效应”应用于双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上。一般来说,两个热带气旋相距约12纬距(约1350公里)时便可能产生相互影响。当这效应出现时,两热带气旋会沿著轴心依逆时针方向(在北半球)相互旋转(图一)。轴心并非一定在轴线的中间位置,较强的热带气旋会支配著较弱的热带气旋的路径。双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会因受外围大尺度天气系统更强的影响、其中一方减弱或被合并而结束。天文台的研究显示若双热带气旋维持在1200公里以上的距离,其合并的机会不大。

图一: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香港天文台)

“藤原效应”一个例子是2006年8月热带气旋悟空和清松的相互影响(图二及三)。从图中可见悟空受到清松的影响,于14及15日有明显的逆时针方向移动路径。

图二:2006年8月热带气旋悟空和清松的路径。图上显示的时间为协调世界时间。(香港天文台)
图三:悟空绕著清松相对作逆时针转动(香港天文台)

每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均会有热带气旋出现,而两个热带气旋同时出现的情况并非罕见。当“藤原效应”发生时,热带气旋往往会改变移动方向及速度,令预测其移动路径难度增加。

参考:

《2000年在西北太平洋上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实例的探讨》,陈营华、何嘉玲,香港天文台,2001年

《台风讲义》,丁一汇,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1985年

原文:什么是“藤原效应”?

作者:香港天文台孔繁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