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睇清】贝类海产过敏冷知识 是否要对所有海产“说不”?

撰文: 朱韵斐
出版:更新:

本港有调查指出,约2%港人对贝类海产过敏,进食后轻则会痕痒难当,重则呼吸困难甚至休克。为甚么吃完贝类海产会“周身痕”?怎样知道自己是否属于该2%有过敏的人士?有贝类过敏,是否要戒口拒绝所有海产?贝类过敏,又能否根治呢?《香港01》整理了一系列贝类海产过敏冷知识,协助大家更了解这个“饮食陷阱”。

1. 为甚么吃了贝类海产后会“周身痕”?

蟹肉多含有致敏原“Tropomyosin”原肌球蛋白。(视觉中国图片)

甲壳类及贝类海产(下统称贝类)过敏是一种免疫疾病,亦是本港最常见的食物敏感,主要会在进食虾肉、蟹肉、龙虾肉、蚝、蚬、帆立贝等食物出现过敏反应。

有80%贝类过敏患者是对贝类内的致敏原“Tropomyosin”原肌球蛋白过敏,摄入后体内会产生对抗致敏原的免疫球蛋白(IgE),与原肌球蛋白产生反应刺激人体释放引发过敏病征的化学物质,而出现痕痒、红肿等。

2. 贝类过敏常见吗?

本港只有少于1%人对牛奶过敏。(视觉中国图片)

贝类是香港最常见引致过敏的食物。2012年本地一项调查指出,7,393名14岁或以下儿童中,有352名即近5%报称或确诊患有食物敏感,当中贝类敏感患者比例最高,达37.8%。换言之,本港每100个14岁或以下小朋友,约1.8个人有贝类过敏,相较之下,只有少于1%人有牛奶、花生、鸡蛋等过敏症。

3. 贝类过敏有甚么病征?

贝类过敏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视觉中国图片)

贝类过敏患者会在进食后数分钟至两小时内出现症状,轻则皮肤痕痒或红肿、风疹、水肿、腹泻、作呕,重则出现呼吸困难、气管收窄、血压下降,甚至过敏性休克。

4. 如何知道自己对甚么海产过敏?

对蚝过敏的患者,不代表对其他贝类都过敏。(视觉中国图片)

对其中一种贝类过敏,不代表对所有贝类都过敏,更不代表对所有海鲜都过敏,未必要完全戒口,要看特定食物中是否含有令身体过敏的物质,如何戒口要做测试才知道。

其中一种测验自己对甚么食物过敏的测试是“皮肤点刺测试”,将小量可能致敏物质的萃取物刺入皮层,如果患者对萃取物有过敏反应就出起红疹。皮肤点刺测试能在15分钟内知道结果,也是较便宜的选择,但出现误差的机会较高。相对而言,血液测试则是较准确的测试,但价钱较贵。

5. 贝类过敏能根治吗?

避免进食贝类是最有效的过敏预防方法。(视觉中国图片)

部份对牛奶或蛋过敏的小童,会随年龄慢慢减少过敏情况,但贝类过敏为终身免疫疾病,目前没有根治的疗法。有免疫疗法会逐步增加患者摄入过敏物质的剂量,但疗程需时两至三年,过程中亦有机会导致患者出现过敏。

留意食物标签、避免进食贝类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如产生急性过敏反应时,应服用由医生处方的抗敏药甚至注射速效肾上腺素纾缓症状,再入院求医。

资料来源: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卫懿欣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卫懿欣博士(朱韵斐摄)

《香港01》App,为你送上最全面新闻报道!立即下载:http://bit.ly/HK01_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