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推动智慧城市乏智慧 偏远乡村7亿公帑铺光纤村口止步

撰文: 梁逸风 林炳坤
出版:更新:
不少偏远乡村村民每月缴交数百元宽频上网月费,却换来龟速上网。(卢翊铭摄)

陈先生家住大围白田村,安装电话线6M(Mbps)上网十多年,现时每月上网费268元,“人家下载1GB只需一分钟,我就要一句钟。”

采访期间测试网速,却遇上电话来电,网络随即断线,“有时行雷,灯亦会变红色。”他向数据机一指,苦笑说早已对龟速上网逆来顺受,“上网睇片前,先下载一半才开始睇,打机时就将画质降到最低。”

住在陈先生附近的许先生一家九口,多年来同样饱受龟速上网之苦,现时已改用月费相若的4G流动网络,透过路由器将讯号分享至全屋。他原以为从此脱离苦海,但却衍生其他问题,“每逢月头几日上网速度较快,但小朋友看过一、两部动画,几日后网速减慢”,因为4G上网计划设数据用量上限,超过上限后使用网络之优次将降低,影响网速。

虽然许先生一家已转用4G流动网络“自救”,但经常因超过数据用量而被限速,速度与光纤计划无法相比。(卢翊铭摄)

以上例子在香港仅是冰山一角。按通讯办2017年数字显示,全港约有近265万宽频上网用户,渗透率达92.8%,但渗透率高,不代表速度有保证,目前全港仍有近27%用户未有光纤覆盖。

《香港01》分析全港本地宽频用户最多的网络营办商,即香港电讯的网络覆盖资料,截至2018年5月3日,全港14万个地址中,有近5.37万个地址可提供的最高网速,仍不多于10M,有5,800多个地址的网速更不超过3M,当中离岛、新市镇边陲及市区唐楼,均为重灾区。

香港电讯及香港宽频覆盖地图

以许先生一家为例,如他以8M网速下载一出2小时的高清电影,约需时1小时12分钟;但若走到一街之隔的美田邨,网速立刻回到现代,邨民只需一半价钱,即可享有1,000M光纤上网,同一出电影只需34秒就完成下载。

居民需自资引光纤入屋

多年来,不少居民被迫忍受天价龟速的上网服务,向政府投诉时,却被当局以“开放市场”、“商业决定”等理由拒绝。直至去年10月,政府于《施政报告》提出,资助电讯商扩展光纤网络至偏远乡村,预算斥资约7.7亿元。

计划以投标形式决定负责工程的电讯商,并设有特别条款,要求中标电讯商须开放新建光纤网络至少一半容量予其他电讯商免费使用,引入竞争以免村民挨贵宽频。

计划初步预计覆盖全港300多条乡村,近17万名村民受惠,2021年起分阶段完成。届时,现存的铜制线路将升级至光纤,但光纤只抵村口不会入屋。至于光纤入村的“最后一里路”,村民需自行解决,例如与电讯商协议拉线入屋,甚或自掏腰包把光纤拉到家门。

碧水新村居民李先生担心自己村内年轻人少,无法与电讯商达共识铺光纤。(李先生提供)

家住清水湾碧水新村的李先生,过去十多年只能以高价使用6M慢速独市上网,早前因上网月费由约200元加至近300元,愤而中止合约,以一半价钱改用4G流动网络“自救”。

他直言,“香港天价低速宽频是一大讽刺”,当初得知政府资助铺光纤觉得是好事,但知悉计划仅涵盖至村口后即高呼“叫佢收档”。他透露,附近豪宅居民曾打算付五、六位数字安装费接驳光纤,但担心自己村内年轻人少、无法达共识,电讯商无诱因入村铺设光纤,认为政府光纤只驳至村口无法真正帮助居民。

通讯办表示,考虑到在个别村屋进行工程往往涉及村民的私人土地及物业,电讯商须得到业权人同意方可动工。项目完成后,网速可由不足10M提升至最少25M,当局评审标书时,亦会考虑有关电讯商会否承诺以较低的价格提供较高速宽频服务。

元朗乡郊是香港龟速宽频上网的重灾区之一。元朗区议会主席沈豪杰分析,单靠市场力量并不能解决偏远地区低速上网问题,因电讯商认为会蚀本,自然不会到偏远地区铺设光纤。他欢迎政府主动资助改善网络,但批评现时一般大厦网速早已达1000M,故25M并不理想。

元朗区议会主席沈豪杰欢迎政府主动资助改善网络,但期望当局做得“更彻底”,令居民真正受惠。(张浩维摄)

虽然政府将来资助铺设光纤到村口后,只要居民再把光纤拉入屋,便有可能享用与市区相若的网速,但将光纤由村口拉入屋的工程费,将是居民一大难题,因村屋位置分散,寮屋区依山而建;他并透露曾有村民被要求支付六位数字安装费才能上网,认为将来村民与电讯商难以达成共识。至于村内私人地权问题,他认为若政府不尝试解决,普通市民更无能为力,如计划完成后乡村网速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又谈何智慧城市。

高速宽频 上网基本选择

以往香港电话公司独营时代,港府为确保人人可打电话,曾透过《电话条例》规定电话公司需向所有住户提供电话服务,即使偏远地区只得一户申请电话,电话公司仍要接驳电话线,后来政府开放电讯市场方取消规定。

时移世易,宽频上网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政府却没有如以往铺电话线般,要求电讯商必须为住户提供光纤入屋。现时通讯办仍将速度只有数百kbps的数据传输服务纳入宽频定义,但这个多年前定下的标准,似乎已严重落后于技术发展及市民期望。

(红咗两段国际例子)

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具备良好网络为基础。2016年,全球共70个国家于联合国通过一项无约束力决议,将“使用互联网”定为基本人权,世界各地政府积极拉近城乡网速。早于2010年,新加坡推出下世代全国宽频互联网计划(Next Gen NBN),目标向全国各户提供速度至少1,000M的宽频,同时降低业界营运成本,让市民享用廉价上网服务。现时新加坡有多间电讯商针对用户需求提供不同速度月费计划,例如向电子游戏玩家提供超高速宽频;结合互动电视、云端服务及线上学习服务、甚至提供毋须签约的宽频服务。

英国政府亦于去年中启动4亿英镑(约42.4亿港元)的专项基金,透过政府全资、公私营合作、投资补助等模式,建设开放给所有电讯商使用的宽频基建,提高光纤到户的渗透率,目标于2020年为全国物业提供1,000M网速。同时,英国政府亦立法要求全国所有电讯商到2020年提供的网速不得低于10M,月费亦需合理及不受地理位置限制。

计划选址定义粗疏

计划除了光纤不入村外,连计划选址准则亦备受质疑。今年3月初,政府向沙田区议会提交的拟订光纤入村的名单中,仅列出30条乡村,而无详细交代其他乡村不被纳入计划的原因,被多名区议员质疑通讯办选址粗疏。沙田乡事委员会主席兼区议员莫锦贵发言时形容,看过名单后“成个人弹起”,因为老鼠田、牛湖托等荒废村落将获光纤覆盖,但沙田大围村、田心村等在马路旁仍使用铜线网络的村落却未被纳入计划。

及后政府再到元朗区议会解释计划时,又再出现同样情况。该区近200条认可乡村中,仅17条村获选中。

元朗区议员张木林指名单没有列出许多屋苑,选址亦未包括部分寮屋区,认为政府没有尊重他们的存在。到后来通讯办再咨询其他区议会,才提交较详细的乡村名单,并剔除部分没有常住居民的村落。

对于有寮屋区未列入计划,沙田白田村四、五、六区互助委员会主席陈世德叹道,“寮屋区很悲惨,什么都不被认可,可以说是被遗忘的一群。”他说,忍受龟速上网多年,眼见毗邻大型屋苑宽频收费仅寮屋区一半,但速度可达1,000M,自己却有时仍要为避免网络断线而刻意不接听电话,“不过寮屋区只可食这个餐,无得选择。”

当区区议员黄学礼批评,很难想像现今1,000M年代仍有人要用电话线上网,全村几户人共用几M网速,呼吁政府须照顾寮屋居民需要。

沙田区议员黄学礼呼吁政府须照顾寮屋居民需要。(卢翊铭摄)

通讯办回应指,乡村名单综合《乡郊代表选举条例》及《在新界小型屋宇政策下之认可乡村名册》的乡村,以及电讯商提交的资料,现时拟涵盖的乡村名单只属初稿,作咨询区议会及乡事委员会之用,最终名单会有所调整。

是次计划拟涵盖全港四成约300条乡村,相信现时余下大部分有人居住的屋村已有光纤驳至村口附近。早于政府公布计划前,部分村落已有其他电讯商展开工程铺光纤,但工程期间申请掘路纸、处理私人地权时遇困难,进展未如理想。

沙田排头村未获计划涵盖,村民黄先生表示,去年曾有电讯商于村口拉横幅宣布即将铺光纤,自己亦早早登记申请光纤宽频服务,但后来电讯商却表示因工程延误,光纤入屋仍遥遥无期。沈豪杰认为政府应顾及村民需要,制订计划确保村民有合理网速。

即使工程顺利完成,也不代表村民可一劳永逸,因这些乡村的新建光纤网络未如计划中300条乡村一样,被要求开放至少一半容量予其他电讯商免费使用。在单一电讯商提供独市宽频的情况下,这些乡村居民日后或被迫挨贵价宽频。

不少村屋、寮屋区的宽频速度不足10M,后面的高楼网速却达1,000M。(卢翊铭摄)

“反垄断乡郊村屋宽频服务关注组”召集人、屯门区议员陈文伟透露,有部分无纳入政府计划的乡村,完成工程后村民受独市生意影响,每月或需缴交天价上网费。被问到政府应否出手,他认为干预“有辣有唔辣”,因现时电讯业由市场主导,有电讯商早年斥巨资完成工程,如政府出手引入竞争,或会削弱电讯商竞争能力。

立法会资讯科技界议员莫乃光认为,政府今次政策希望优先处理完全没有光纤网络覆盖的地区,他明白不少已铺设光纤的乡村仍存在不少问题,然而他认为要顾及实际情况,因乡村环境与市区不同,要求电讯商向乡村用户收取与市区用户相若的费用存在困难,因两者成本存在差异,亦不认同必定要政府以公帑补贴,否则某程度上有违自由市场原则。

莫乃光认为向村民提供25M的上网速度,是“唔汤唔水”。(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政府解决“最后一里路”有责

莫乃光评论资助计划时,认同当局今次在咨询、拨款等速度明显比以往快,估计或与政府欲尽快推动发展智慧城市有关,过程中出现沟通不足问题,形同闭门造车,令人担心计划最终“因快得慢”。例如最终光纤无法入村对电讯商与村民而言都只是“嘥气”,乡村居民未必能真正受惠;而市民宽频上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亦会窒碍本港发展成智慧城市。他指出,以现今技术水平而言,100M的宽频速度是“基本要求”,如政府花费大量公帑,结果却只能为村民提供25M的上网速度,是“唔汤唔水”,更反映令光纤网络“入屋”至为重要,呼吁当局不要令这些居民沦为“二等公民”。

香港能否成为智慧城市,如何在不大幅影响自由市场下,解决光纤宽频“最后一里路”问题,令市民真正享用高速上网,相信要考验政府的智慧。

上文节录自第110期《香港01》周报(2018年5月7日)《推动智慧城市乏智慧 7亿公帑铺光纤 村口止步》。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