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团解剖野生乌头惊见肠中有发泡胶粒 不吃内脏一样“食胶”
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今日(23日)公布,从街市购入共14条海鱼及野生乌头,解剖后发现部分鱼肠内留有发泡胶粒。虽然一般不会进食鱼的内脏,但绿色和平警告,鱼类会吸收塑胶毒素,因此人进食后间接也“食胶”,有中毒风险。有海鲜业界指,市民平日进食的乌头,有9成来自鱼塘养殖,又指市民一般不会进食鱼内脏,煮食前会去鳃去鳞去鱼肠,加上胶粒不会溶解,呼吁市民可安心食用。
教大研究曾揭一条乌头有80件微塑胶
香港教育大学早前分别检验30条本地圈养及30条野生乌头,发现18条野生乌头、即六成内含微塑胶,平均一条野生乌头有4.3件胶碎片,而当中有一条更达80件。另有多份大学机构报告,指出本港海滩微胶粒含量为每平方米约5,000件,高于国际平均值,更是美国含量的2.4倍。
绿色和平遂于本月初,到香港仔渔市场购入多条海鱼及乌头,包括一条1.3米鲛鱼、13条野生乌头并向鱼贩收集海鱼的鱼肠,经解剖后发现,有鱼肠内胶肠粒及发泡胶粒等塑胶。
绿色和平项目主任陈可淳表示,因微塑胶表面黏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农药及塑化剂,因此微塑胶含毒素,会令鱼的肠脏变形及反应变迟钝,亦会影响繁殖功能;而经食物链累积后毒素转移至人体,增食物中毒及致癌风险。
根据教大研究,团队在乌头消化系统中,主要发现体积少于5毫米的塑胶碎片及纤维,当中塑胶成份为聚丙烯(42%)及聚乙烯(25%)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6%),上述三种成分占塑胶碎片逾七成。
绿色和平指出,这三种塑胶成分常见于塑胶胶袋及即弃餐具,如饮管、酱料包、胶袋等等。绿色和平曾派人到本港六大连锁快餐店统计,指快餐店年派4.4亿件即弃塑胶餐具,陈可淳期望餐饮业可订下全盘减塑目标,源头减废,不要只偶而举办“走饮管日”了事,并促请政府尽早立法规管。
海鲜业:本港9成乌头在鱼塘饲养
香港海鲜业联合总会主席李彩华表示,虽然环团发现野生乌头鱼肠内留有发泡胶粒,但市民平日进食的乌头,当中9成是鱼塘养殖,价钱亦较野生乌头贵3至4倍。他指,市民一般不会进食鱼内脏,煮食前会去鳃去鳞去鱼肠,加上胶粒不会溶解,相信不会把毒素转移到鱼肉,市民可安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