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团体办海上放生涉外来品种星鲈 环团:水域不合忧变放死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不少环保团体呼吁市民切勿放生,以免胡乱放生酿成杀生,也造成生态灾难,但仍有不少市民深信可藉放生彰显善心。有佛教团体今日(22日)在鲤鱼门大庙海域举行“海上大放生”,并提供“可在香港生存的鱼类”,供善信们自行选择是否放生,吸引约400人参与。
有环团表示,活动放生的水域水流较急,石斑鱼及黑𫚭均不适合生存,又发现有外来品种星鲈,担心不当放生,令大量鱼类死亡,造成生态灾难,最终善信行善却变成杀生。

有佛教团体举办“海上大放生”,吸引约400名善信参与。(劳敏仪摄)

佛教团体“噶举祈愿”举行第14届的祈愿法会,并进行“海上大放生”,活动吸引约400名善信参与,不少市民一家大小报名。市民上船前要支付280元,即包船费、素食自助餐及祈愿结缘品,但放生费用另计,善信可随喜好放生。

船只由北角东渡轮码头出发, 船上已准备40围台,其中3围供喇嘛享用,座无虚席。出发后善信诵读“放生法”一个多小时,期间不少市民读到“瞌眼瞓”。

部分鱼落海已反肚

当船只驶到鲤鱼门大庙海域,有渔船供应一盘接一盘的鱼类,称是“可在香港生存的鱼类”,例如石斑、红鱼、红鲔等,经僧侣洒甘露祝福鱼儿后,供善信们自行选择是否放生。

每个胶盘装有数条小鱼,善信接过胶盘后,即被催赶把小鱼沿船身的钢梯“瀡滑梯”放到海中,不少市民显得手忙脚乱,有的小鱼因挣扎掉到地上,有的掉到海上已反肚。当参加者陆续返回座位,仍余下超过十多盘的鱼类未被放生,义工只好协力把剩余的鱼儿“放生”。

放生活动上发现外来品种星鲈。(劳敏仪摄)

星鲈30年前已在港水域出现  食量大生命力强

记者发现,放生鱼中有青斑、黑𫚭、红鱼等,还有外来品种星鲈。生态教育及资源中心总监程诗灏表示,来自南美洲的星鲈早在三十年前已在本港水域出现,食量大且生命力强,有机会抢夺本地鱼类食物及影响本地生态环境,也曾有市民钓到1.3米长的星鲈,是沙巴龙趸出现前最热门放生鱼类之一。

他又指,在鲤鱼门大庙海域放生未必合适,解释这里水流较急,惟石斑较适合在有石礁、较静态的水域生存;而黑𫚭也适合在咸淡水域,有石礁躲藏的地方生存;若被放生在开放性水域,有机会造成大规模死亡。他明白善信希望做好事,但担心最终放生,会变成放死。

白米、饼干一并洒落海中

有市民表示,曾参与放生团,坦言“佢畀咩鱼,咪放生咩鱼”,没有研究鱼的品种,也没有理会其“放生”后能否生存。另有善信把白米、绿豆、饼干、糖果等洒到海上,有人指是用来喂鱼、有人指是放生方式之一,也有人指洒到海上贡献给海龙王。

有善信把白米、绿豆、饼干、糖果等洒到海上,指是用来喂鱼。(劳敏仪摄)

噶举大祈愿法会执行长喇嘛确札表示,放生的目的是带生命很重要和众生平等的讯息,将鱼类放生到海洋后,牠们的寿命得以延长,会为此感到非常开心,并提醒放生要小心选择物种,例如不可以把淡水乌龟放生,也要知道放生的鱼类是淡水鱼还是咸水鱼,若把淡水乌龟放生,牠们就会死亡。有义工补充,每次放生活动前均会与渔户沟通,指明一定要深海鱼,不要养鱼,是次活动共投放10万元买鱼。被问及是否每年放生的鱼类品种都一定适合,她回答指“我想我们正确吧!”

该团体去年10月在facebook曾上载海上放生活动照片,当中发现沙巴龙趸的踪影。(噶举祈愿facebook)

翻查该佛教团体facebook,去年10月也曾举办海上放生活动,活动规模较小,但从照片中可发现沙巴龙趸的踪影。早前已有环团表示,沙巴龙趸是外来肉食性动物,经花尾龙趸与老虎斑人工杂交而成。牠们成长迅速,只需6至9个月时间就可养殖至一斤重,故进入本地水域后,一方面会进食各种小鱼,同时亦会与本地的肉食鱼类争夺食物资源。一旦沙巴龙趸在港落地生根及大规模繁殖,将会令其他鱼类品种及数量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