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普查不止是场科学实验 还是生命教育
树麻雀体型细小,不被人注目,但城市里每个角落都有著牠的踪影,你对牠的认识有几多?为了解本港树麻雀数目及习性,香港观鸟会下月8日将举办全港首个麻雀普查日,届时500名普查员会到全港18区“数麻雀”,由于参加者中只有少部分具观鸟经验,观鸟会今日率先举办一场训练日,为普查员做好准备。有带同幼女参加活动的父亲感慨,城市人生活节奏急促,忽略身边事物,认为“数麻雀”不单止是一场科学实验,还是一堂打开眼睛看世界的课。
啡色背部带有黑斑点,两边面部及喉咙有黑斑,牠是树麻雀,也是本港最常见的鸟类之一。正因为常见,树麻雀不似濒危鸟类黑脸琵鹭般受保护,更无人关注数量及习性。香港观乌会将于5月8日举办“全港麻雀普查日”,届时500个普查员将被安排到88条约1公里指定路线,纪录麻雀数量、行为及鸟巢位置等。
普查技巧:与树麻雀保持距离
由于是次普查著重“公民科学”,即使无观鸟经验的市民也可参加。但参加者总不能“空枪上阵”,该会今日(4月23日) 率先举办一场训练日,提供一场技术讲座,并安排200多名参加者实习一次,记者今日随队到九龙塘广播道做模拟普查。队伍由观鸟会研究经理余日东带领,他边行边教授观鸟技巧:“普查员尽量用望远镜观察,不要太接近树麻雀,否则会令牠们乱飞,有机会计错数。”“除了数目,大家还要观察下麻雀行为,不要以为麻雀只会进食及休息,牠还会飞翔,呜叫,求偶等,所有都要纪录。”
他语重心长提醒,5月8日当天,普查会于7种土地用途进行,大家一般以为工业区及商业区最难找到树麻雀,普查较难做,但余日东说其实是错觉。他解释,树麻雀数目愈多,统计难度则愈高:“公园其实先系最难数,因为公园地方麻雀数量多,随时飞到唔同地方。”
参加者:多留意身边事物
徐先生今日带同9岁女儿数麻雀。他称今次活动除了具教育性,也可与女儿共享天伦乐。他指,麻雀是种既陌生又熟悉的鸟类:“每日都见到麻雀,但你唔会留意佢。”经过今次活动,除了获得观鸟的实战经验外,也令他日后更留意身边不起眼事物。
“数麻雀”是科学实验 也是环境教育课
观鸟会安排的路程虽然只有一公里,平常步行15分钟便完成,但如果到仔细观察树麻雀,需整整一小时才完成。今日同行的30个参加者当中,有人在1小时内发现十多只麻雀,也有人发现30只。余日东认为误差较大,主因是参加者欠缺经验,但有关结果仍可接受。总结训练日成果,余日东大赞参加者反应热烈,又指虽然大部分参加者虽无观鸟经验,但经过指导,普查结果仍是科学化,而更重要的是,活动成功引起市民对自然环境兴趣,他认为是一场成功的环境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