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研究新突破 助脑退化患者回复记忆
撰文: 张善彤
出版:更新:
阿尔兹海默症被视为无法根治的脑退化病,患者会逐渐丧失记忆和认知能力。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团队有突破成果,发现人体自身一种蛋白质,或有机会治疗阿尔兹海默症,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阿尔兹海默病征有逐渐丧失记忆、推理和判断能力,以及降低活动能力。病理学上显示,患者脑部会出现“淀粉样(Aβ)蛋白班”积聚,及神经纤维缠结。人的体内均存有一款名叫白介素-33(IL-33)的免疫系统蛋白质,可清除Aβ,抑制炎症反应。科大研究团队首先研究,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体内的IL-33功能异常,团队遂想到若将IL-33注射入患者体内,或可令患者重启IL-33功能,降低Aβ水平,让患者回复正常记忆。而轻度认知障碍症患者,患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较一般人高。
科大研究团队花3年时间,利用带阿尔兹海默症转基因的小鼠进行研究,小鼠年龄介乎6个月至25个月大。团队发现,连续2日为小鼠注射200纳克IL-33入体内,短短一星期内,小鼠的神经细胞通讯缺陷、记忆力衰退情况,也有逆转。
短短一星期 记忆力改善
为证明小鼠的记忆力有否随治疗带来改变,研究员会先后多次把小鼠放到一个透明箱子中,地板会定期出现电击。随测试重复进行,可观察到小鼠的行为有否改变,从而反映牠们有否“学聪明”及警觉。
科大理学院院长叶如玉教授解释,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小鼠会忘记电击,会不断重复探索箱子,四处跑动,而注射IL-33一星期后的小鼠,会在箱子中停止活动,证明小鼠回复记忆,有能力将电击连系到箱子。
叶教授表示,研究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期望将来能应用于人类身上。团队下一步计划会继续研究注射后的持续时间、注射方法、剂量及安全等问题。科大已就研究成果取得专利,将与本地科研公司商讨合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