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市区明渠活化开展 启德河料今年内完工 排洪能力倍增
政府自2011年开始进行启德河改善工程,渠务署今日(27日)表示,启德河的排洪工程预料今年4月前完成,整体工程则于今年内竣工,排洪能力料可增加约一倍至一倍半,纾缓黄大仙及新蒲岗道一带的水浸风险。
此外,渠务署于2015年开展《活化水体顾问研究》,纪录及研究全港228条河道活化的可行性,预计于今年底大致完成,并会首先深入研究大围、佐敦谷等4个明渠的活化可行性。
启德河总长度2.4公里,是东九龙其中一条主要排洪渠道,渠务署则负责黄大仙区内共1.1公里的改善工程,其余则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负责。
为提升排洪能力,渠署除了将原有河道挖深1米外,由于沙田坳道至大成街的一段河道较狭窄,署方在沿黄大仙警署至东泰里的彩虹道地底,建造一条约400米的箱形暗渠,阔度由11米增长至17米,渠务署署长唐嘉鸿透露,启德河的排洪能力增加约1倍至1倍半,足以抵挡2015年黑色暴雨造成水浸的情况,以及200年一遇的洪水。
唐嘉鸿指,工程最困难之处,是进行改善工程时,亦要维持排洪的主要功用,所以过程中要与天文台合作,在台风或暴雨来袭前,预先搬迁所有工具。
保留70年历史的麻石墙 设4观景台予市民观赏
启德河原为“启德明渠”早于20世纪前已兴建,渠务署保留沿东光道的一段已有70年历史的麻石墙,并于下方兴建仿麻石墙,配合旧有建筑物。
另外,渠务署同时加入园境美化及生态元素,活化成市区绿化河道走廊,包括于河道两边种植红色的簕杜鹃,并于108种植物中,挑选3种合适的防洪植物种于河床上,分别为水葱、文殊兰和桐花树;以及用假石设计鱼洞穴,改变水流制造静水区,令鱼类可在内凄息。
不过,市民就不可以随意走至河道两旁,近距离观赏河景。唐嘉鸿解释,因暴雨来临时,每8分钟就增至1米雨水量,大雨时有其危险性,故署方特别设立4个观景台予市民观赏。
纪录全港228条河道资料库
启德河工程现已完成约9成,排洪工程料可赶及4月雨季来临前完毕,整体工程则于今年内完成。渠务署亦正计划建立全港主要河道及明渠的资料库,纪录全港228条河道的资料,料此项《活化水体顾问研究》会于今年底大致完成,并会首先深入研究活化大围、火炭、屯门河中游及佐敦谷明渠的可行性。
全港水浸黑点减至6个
渠务署今年再剔除1个位于大埔洞梓路的水浸黑点,令全港水浸黑点减至6个。署方现时管理1750公里的污水渠、及2400公里的雨水渠,当中分别47%和35%已使用30年或以上。当局已开始渠干修复工作,而九龙、沙田及西贡的污水渠干的修复工程已于今年1月动工,料会在2020年完成,工程费用约6亿7850万元,并预计今年内展开全港性渠务修复工程,料每年支出约5至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