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皇都戏院】四代“皇民”:戏院完成使命 荒芜多年应改建

撰文: 洪琦琦
出版:更新:

走过65年光辉岁月,北角皇都戏院近日被地产商收购,引发清拆危机。有保育团体认为,皇都戏院为难得的建构主义建筑,发出联合声明促请将皇都戏院评为一级历史建筑。看来叶先生眼里,却另有一番滋味。四代均居于皇都戏院大厦的他认为,皇都已完成历史使命,“这份历史印记应留在心中”。“保育不是潮流,不应人云亦云”,他认为,若市民真切关心皇都广场的去留,就不会任由其荒芜多年,“不该待事物就快消失才来喊保育”。

叶先生一家四代均居于皇都大厦。(洪琦琦摄)
今日的皇都戏院经已陈旧。(洪琦琦摄)

途经喧闹的北角英皇道,电车声叮叮作响。游走于林立高厦之间,汽车声与人声此起彼落。

突见一幢低座建筑被高厦包围,像“鸡立鹤群”,形成一个突兀的凹陷。矮小而残旧的建筑,屋簷顶戴着六座飞拱,一个个黑框四方格的窗口,规律地悬挂墙身。建筑正面涂上枣红油漆,居中摆挂着一副巨型雕画。日久失修,雕画已被严重侵蚀,内容难以辨识。这座尘封的建筑,就是屹立北角过半世纪的皇都戏院。

五十年代数十両黄金买楼

“皇都戏院1959年开幕,只有221个住宅单位,可算为当时低密度的高尚住宅。”今年24岁的叶先生,生于“皇都”,其太公于50年代以数十両黄金,购入皇都商场5楼一单位,后四代均居于此。地产商在2014年底敲门,收购物业,其家人认为价格合理,同意卖出,将于明年1月尾前迁出。

大厦旁走廊堆满纸皮箱和垃圾。(潘安奇摄)

花甲旧楼乏人问津 日久失修

皇都不止戏院,光影背后,皇都大厦楼高11层,分南北两座。大厦没有大门,任何人均可自由进出,底层虽有保安室,保安员却不会查问出入大厦人士。电梯虽设闭路电视,却不时有罪案发生。叶先生的姨姨就曾于返家途中,于电梯内遭人非礼。

大厦因日久失修,乏人管理,内里陈旧不堪。天花漏水,走廊晦暗无灯,墙身剥落,“有如鬼屋”,叶生笑道。去年业主立案发团发起旧楼更新工程,加添走廊灯火,粉刷墙壁,重铺缺漏地砖等,皇都大厦才保住“气派”。

昔日用作运送垃圾的住户电梯经已尘封,梯前堆满杂物。(洪琦琦摄)
香港人无论政治,食饭都是说潮流,现在连保育亦是潮流
皇都大厦居民叶先生
有学者指出皇都戏院其中一个独特的建筑设计,为其屋顶上呈抛物线型的混凝土拱架设计。(潘安奇摄)

保育应反思本质 不应人云亦云

皇都戏院传出拆卸危机后,掀起一群保育声音,叶生却不以为然。他质疑保育口号的背后,到底有多少人真切认识皇都戏院。坊间说皇都戏院早在1997年结业,“当年的戏院位置已被芬兰浴取代”,谈起戏院屋顶上的飞拱,他反问“有多少人又会因为飞拱而特地上天台参观?”“城外”的人要保育,居于“城内”的他则认为,保育和发展之间需要衡量,“如皇后码头,其影响关乎全香港,保育性质较高”,他认为皇都戏院的去存只是影响大厦附近的居民,保育价值相对不大。

不该待事物就快消失才来喊保育
皇都大厦居民叶先生
叶先生宁愿将皇都大厦改建为实用性较高的商厦或高密度住宅。(洪琦琦摄)

“保育不是潮流,不应人云亦云,”他认为若市民真切关心皇都广场的去留,就不会任由其荒芜多年,“不该待事物就快消失才来喊保育。”古物咨询委员会今午加开会议,讨论是否将大厦评定为三级历史建筑。叶生认为皇都大厦评为三级属合理,但是否应评为更高等级就需斟酌。他表示,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每吋土地也应物尽其用。北角地点极佳,接近天后、铜锣湾这些商业中心地带,更应该著重发展。他建议做好土地规划,将皇都戏院改建为实用的建筑,如商业大厦或高密度住宅。

叶先生笑言,皇都戏院的前身为璇宫戏院,50年代拆了部分璇宫大厦,才建构成今日的皇都戏院。时代更迭,变幻原是永恒,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他而言,皇都戏院伴随成长,对它自会留恋。然而,他宁愿将这份不舍之情存留心中,历久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