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补选.拆局】超级补选开打 泛民的四阵痛局面会否出现
明日(3月11日)就是立法会补选,今次是本港史上首个多于一区的大型补选(2010年五区总辞触发的补选,因受建制派抵制缺乏竞争,不在此列),外界焦点固然是泛民能否3席全取。但其实今次补选对泛民,以至整个非建制阵营而言,意义十分重大,可谓“输一席都唔掂”。
今次立法会补选涉及三个地区及一个功能界别,属多个议席一并替补的超级补选,不仅左右政治势力分布,胜负更是影响深远,综合分析,泛民倘滑铁卢败选,未来或出现四个可能性走向:
1. 分组点票否决权续失守
按照《基本法》附件及立法会《议事规则》,议员提出的议案、法案和对政府法案的修正案,需要分别在地区直选和功能界别分别获过半数支持,才可通过。2016年的地区直选结果为非建制19席,建制派16席,因此民主派仍有能力“顶住”。
不过,由于前后共6名非建制成员遭到DQ,当中5人属地区直选,建制派在“真空期”得到16:14的优势,连同功能界别的“先天优势”,在修改议事规则一役如入无人之境,成功突袭闯关,泛民只能“硬食”。
原先属于梁国雄以及刘小丽的议席因司法程序未完成,暂时悬空未补选,所以今次地区直选只会补选3席。非建制派若要取回分组点票否决权,必须3席全胜,才能以17席力压建制派。就算只让建制派赢得一区,地区直选还是会比建制派少一席。
2. 地区力量萎缩
众所周知,立法会议席背后的不单是表决权、曝光率,还有很实在的资源问题。立法会议员可获公帑资助在公屋开设地区办事处,并聘请议员助理等,对政党投入地区事务、接触居民争取支持,帮助极大。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2016年立法会换届选举,民协冯检基、谭国侨和何启明都分别未能当选,自此民协在议会内再无议席,地区力量明显受损。
因此,今次选举可算是一场零和游戏,泛民若果得不到议席,就等同拱手让给建制派“插旗仔”,地区力量势将进一步萎缩,继续容让建制派主导。这对明年的区议会选举,以至日后其他选举的影响也相当大。
3. 本土派进一步受挫
虽然狭义上的本土派以及自决派,已先后被DQ风波摒除在体制以外,但环顾今次出战地方选区的3名民主派候选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本土色彩。
港岛的区诺轩有少量本土派联系,和自决派也保持良好关系;新界东的范国威,正正就是靠打本土议题,如反水货客等“起家”,于2012年取得尾席晋身议会,虽然他与现时的本土派关系不佳,但无可否认具有本土政治色彩;九龙西的姚松炎,亦得到香港众志罗冠聪的支持,自身主张也稍为“偏本土”。
因此,今次民主派若成功胜选,同样有壮大本土议题的客观效果,反之若出什么差错,对本土支持者而言,无疑是进一步打击。
4. 民主阵营团结受挫
今次立法会补选,泛民表面上可保持团结,集中支持单一候选人。要是选赢,自然是“美事”。但如今选举气氛淡静,投票率预料不会太高,一般认为对民主派比较不利。
要是今次民主派选举失利,那就显示阵营内的支持者不能做到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很可能增加各个派系间的心病。恶性循环下,日后泛民的协调工作也会受到相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