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儿童・采访手记】半年40条问题 换教育局一个答案
2017年9月7日,新学年刚开始,屯门山景邨15岁少年梁文礼,与48岁妈妈易顺妹同告饿毙在家。传媒追访,揭出母子坎坷生活,三餐不继,家徒四壁;街坊话,见过债主临门,不忍两人无饭开,追债不成,反留下饭盒。
香港实施强迫教育,法例规定6至15岁儿童必须上学。若梁文礼在学,社工早就介入,母子纵然未能脱贫,也不致饿毙。教育局说用尽方法都找不到他,为何会这样呢?同类失踪学童又有几多人?
这两个疑问,就是辍学儿童系列报道的起点。
学童失踪归类 沦文字游戏
直接问有几多学童失踪行不通,因为在教育局角度,梁文礼并非失踪;按程序,他属于失去联络,归类为“不用跟进”,不过局方回复工党议员张超雄时,又称这类学童属于“无法跟进”——一个突然弹出的新类别。
对教育局官员来说,“无法跟进”可能比“不用跟进”好,听落至少尽过力。但事实上,教局从未下清晰定义,联络多少次仍找不到、失去联络多久才算“无法跟进”呢?无人知道。
其实无论怎样分类,都是指同一群失去影踪的学童。“无法跟进”或“不用跟进”,对失踪学童来说毫无意义;对于公众和记者,就成了探讨辍学问题的第一道铁闸,未入主题,已先陷入一场文字游戏。
早有报告统计辍学数字 何为“无可奉告”?
再来就要拆解数字。教育局公开的资料,只有2011/12至2015/16学年,每年大约有1,600至1,700名,缺课七日或以上的小学及初中学生,当中几多人辍学和失踪?教育局话,无可奉告。教局掌握所有个案资料,偏偏不做统计,追查数字变成不可能的任务。
直至记者找到青年事务委员会一份报告,详列辍学个案的计算方式,以及1995年至2015年的辍学个案数目。有了这份文件,终于迫使教育局交出近5年的辍学个案数目,以及一些分项数字,但局方再次以无统计为由,拒答当中多少学童失踪。
此路不通,退而求其次,至少也要弄清楚严重缺课个案的数目。记起看过审计报告,提及教育局有个“内部检讨委员会”,专责棘手缺课个案,考虑发出入学令,于是再问教育局,委员会近年处理的个案数目,但仍被局方以无统计为由打发。
别无他法下,记者今年一月引用《公开资料守则》,才终于取得失踪学童人数。
为何一开始不祭出《公开资料守则》?因为经《守则》提出的查询,政府部门有21日时间处理,有需要更可再延期一个月,而且部门可引用不同理由拒绝提供资料,考虑新闻时效下,《守则》并非最合符效益的途径。换句话,如非无路可行,记者也不会考虑这个方法。
辍学儿童系列报道:
【辍学儿童・有片】独家:山景双尸半年后交数 教局5年弃寻162失踪学童
【辍学儿童】学童失踪“无法跟进”? 揭教局无发入学令兼无报警
【辍学儿童・有片】独家:小学个案十年倍增 学者:不适应学制童渐多
【辍学儿童】日均25份功课 曾辍学两星期小六生:无时间玩唔开心
为辍学儿童问的40条问题
来来回回,为了索取失踪学童人数,以及厘清教育局跟进程序,由去年11月起,记者先后13次向教育局、社署、房署及警方查询,合共40条问题,部分问题原来从来无人问过,迫使当局重新编制数字和厘清定义,正正反映失踪学童问题缺乏关注。最后,记者整理当局回复,加上学界、社工及辍学个案访问,完成一连四辑的辍学儿童系列报道。
缺憾是,教育局缺课组始终不答允做访问。20多人的缺课组,每年处理逾3,000宗小学和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缺课个案,人手是否足够?跟进时遇到什么困难?与其他部门如何合作?记者尝试邀约专访,也试过接触前缺课组人员,可惜无功而还,这方面只好留白。
记者被考起:学童失踪是教育抑或家庭福利问题?
采访过程中,有次和一位教育局中人谈起,他说按他个人理解,教育局是专责教育问题,学童失踪固然会寻找,但找不到人不等于要报警,因为这已属家庭福利的范围,记者当下难以反应。
他的见解多少代表教育局官员的看法,但教育和家庭福利,真的像“楚河汉界”般分明吗?又,画地为牢的官僚心态,符合公众期望吗?我想,这个系列报道,就是对这位教局中人最好的回应。
特首林郑月娥上任后,教育是其施政的重中之重,至今已增加数十亿元拨款,落药之重冠绝历届特区政府,但若官员思维不改,再多的拨款,或者都是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