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最旧唐楼遗迹或清拆 团体促古咨会评级保育
撰文: 谭贵鸿
出版:更新:
位处重建范围的阁麟街,早前被保育团体发现有过百年历史的民房遗迹,经考查后,估计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唐楼群遗迹,但古咨会上月会议拒为项目评级,由于古迹位处市建局中环重建项目范围内,团体担心遗迹不保被拆卸,促请古咨会重启评级程序,原址保育。
遗迹位处中环阁麟街25至33号以及吉士笠街2至10号,现场所见,有一整列背墙、数段间墙和地牢部分。中西区关注组及城西关注组翻查大量文献,发现1878年中环曾发生严重大火,大量房屋被烧毁,当中包括阁麟街及吉士笠街的房屋,经查证后推断唐楼群应在1879至1880年重建,即遗迹距今有130多年历史,可能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唐楼群遗迹。
香港历史学家、前古咨会委员高添强指,香港历史论述经常提及“华洋杂处”,而遗迹所在地当年有不少被称为“受保护的妇女”(protected women)与洋人相处,加上可能是维多利亚城现存最古旧的居民遗址,认为遗迹可以叙述香港社会史。他又指,虽然遗迹未必可评为法定古迹,但仍希望可获最大程度保育。
中西区关注组发言人罗雅宁则指,20世纪初政府要求唐楼在屋背留有后巷,这类“背靠背”唐楼遗迹能反映城市规划发展史。她质疑古咨会上月开会时,古迹办没有向古咨会委员提交完整评估,无法反映古迹的文物价值,最终令古咨会不建议为项目评级,质疑古迹办做法不按正常程序。
由于唐楼群遗迹位处市建局卑利街及嘉咸街发展计划范围内,罗雅宁担心遗迹最终会被清拆,要求古咨会重启评级程序,原址保留遗迹,并将会去信古咨会,提出向对方简介遗迹的文物价值,同时会向申诉专员公署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