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普及无期? 港府政策朝令夕改 由免税变大减宽免额

撰文: 甄挺良
出版:更新:

电动车近年在全球日渐普遍,香港的登记数目亦较以往大幅上升,但港府政策去年突然“180度”大逆转,决定将首次登记税由全数豁免改为限额减免,电动私家车的登记数字亦随即“冰封”。
不过,政府的举措却无助遏止整体私家车辆数字的升幅,今年预算案随时再改弦易辙,可见政府对电动车政策的摇摆不定及混乱。有用家批评,政府对电动车的政策欠缺前瞻性,“其他国家、地区已经讲紧要逐步取缔传统动力汽车,政府却仍然未有积极回应。”

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于2012年网志上,介绍政府推动电动车措施。(前财政司司长网志图片)

10年前订目标:2020年三成私家车属电动车或混能车

政府过去一直强调要大力推动电动车发展,更在2008年检讨香港应对气候变化策略及行动纲领时,提到要以“2020年香港30%在用私家车属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为目标。

政府在2009年成立“推动使用电动车辆督导委员会”,由财政司司长担任主席,过去亦不少问责官员轮流力销电动车的好处。前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就多次在网志介绍电动车,大赞“电动车是未来世界的交通运输潮流之一”,香港会“积极朝著这个方向发展”,推动绿色产业。时任环境局局长的邱腾华亦在2009年出访东京,考察当地电动车发展,并明言会将当地电动车“尽快引入香港”。

政府在2016年回复立法会提问时,进一步解释,称“香港地方细小”,私家车每天路程大多是数十公里,因此适合使用电动车。政府最主要推动电动车的原因,在于电动车没有尾气排放,能有效率地把电网的电力转化为动力,以电动车替代传统车辆有助改善路边空气质素。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去年财政预算案中宣布,电动车首次登记税由全数宽免改为设有9.75万免税额。(资料图片)

1994年起豁免首次登记税 去年豁免额减至9.75万元

豁免电动车首次登记税是其中一个电动车在香港得以普及的主要因素。政府早在1994年开始豁免电动私家车的首次登记税,宽免期一再延长,希望鼓励市民转用电动车。不过,因早年电动车车款不多,价格高昂,本港登记电动车数目一直不多。自2014年之前,每年登记数目少于1万辆。去到2015年,市民开始日渐接受电动私家车,加上各大车厂亦推出更多电动车车款,登记数目飙升至逾8万辆。

至2017年,政府突然在预算案宣布,取消全数豁免首次登记税的安排,将宽免额上限改为9.75万元,为期一年;政策出台后旋即引起各界争议,批评政府对电动车政策“朝令夕改”。政府去年解释,相关措施“能够平衡推广使用电动私家车和避免令私家车进一步增长”。

税务宽免取消后仅81电动车登记

事隔一年,到底相关措施是否能达到政府预期的功效?翻查运输署登记记录,2017年私家车首次登记净额为4.31万架次,比2016年的4.04万架次更多,可见相关措施对控制整体私家车作用,未见显著。反而电动私家车的首次登记数目就大跌,截至2017年11月只有81辆新登记的纪录,而2016年同一时期就有1,726辆的登记,数目大跌95.3%。政府去年的举措和过往推动电动车的方向背道而驰,又未能达到预期中减少私家车数目的效果,近月一直有声音,要求政府在财政预算案中进行检讨。

车主组织:政府欠长远政策配合电动车发展

香港电动车协会会长关卓明批评,电动车有助减少市区废气排放,不少国家、地区都已经订下全面取缔传统动力汽车的时间表,香港政府则一直未见较长远的政策配合电动车发展。他续指,如政府决定增加电动车首次登记税的宽免额,对其发展“有帮助”,透过经济诱因吸引市民转用电动车,“算是行返正确一步”,但长远而言仍要再充电设备、泊位等配套著手,才能令电动车更加普及。

运输署回复《香港01》指,新措施实施满一个月共有11份申请。(资料图片/张浩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