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华曝在港成长属意外 批教条式定义“港人”惹无休止争拗

撰文: 黎梓纬
出版:更新:

财政司长曾俊华今日(4月10日)发表网志,讲述自己对香港人身分的看法,认为现今社会有人对香港人身分,发表教条式定义,忽略本港一向拥有的多元本质;他指争论毫无意义。

财政司长曾俊华(左)于槟城巧遇亡父友人的儿子(中)。 (财政司长办公室网页)

父母无如期赴美 财爷在港出生

曾俊华发表的网志题为《奇遇》,讲述复活节时与家人同游马来西亚槟城的经历。他遇到一名姓翁的老先生,倾谈中发现对方的父亲,是自己亡父于40年代认识的朋友。曾续指他父母当年原计划经香港移民美国,但来港后因手续问题,迟迟未能起行,最后定居香港,诞下四名子女,包括曾俊华。一家约廿年后才移民美国。

“港人”概念流动立体

曾俊华表示,父母当年无心插柳,决定了他和弟妹在港出生的命运,令他们成为香港人。他指不少国内人亦因“人生偶然,在香港出生、成长”,同时带来自己的文化、方言等,丰富香港文化。曾俊华认为所谓“香港人”的身分是“一个流动而立体的概念”,即使不能说纯正广东话、是否吃广东菜等,都“不会成为一个人作为‘香港人’的障碍”。

他续指现今有人“尝试将‘香港人’这个身分作出教条式的定义,强要辨别谁‘是/不是香港人’”,做法忽略香港社会长久的多元本质。他认为这种争论没有结论,毫无意义,更会挑起“永无休止的矛盾和争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