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调查:六成市民未用过“手机钱包” 最多人担心个人私隐外泄
智能手机当道,在内地购物已流行使用手机支付,香港虽已推行电子支付多年,但透过手机支付日常开支仍未普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上月就市民使用“手机钱包”支付日常开支问题进行电话调查,发现有近六成市民完全没有使用过“手机钱包”,主要原因包括“有个人私隐外泄风险/没有信心/不安全”,“不知道怎样使用‘手机钱包’”和“习惯使用现金、信用卡或八达通消费”。
无需携带现金或信用卡成最常用原因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上月19日至24日以电话访问了731位18岁或以上的市民,询问受访市民使用“手机钱包”的频率,则透过手机内置芯片近距离感应方式进行支付或透过已经储值的手机Apps,透过流动电讯网络进行缴费、购物。调查发现,近六成受访市民“完全没有”使用过,19.8%属“很少”,另有11.4%受访市民属“间中”使用者,“经常”使用者仅有7.9%。
使用过“手机钱包”的受访市民中,最多人提及的原因包括:“无需携带现金或信用卡”(39.8%)、“享有专属折扣或现金优惠”(20.1%)、以及“身边朋友或家人推荐”(12.0%)。近六成在香港使用过“手机钱包”的受访者,对交易过程的顺利和方便程度感到“满意”。
而没有使用过“手机钱包”的受访市民中,最多人提及的原因包括:“手机钱包”“有个人私隐外泄风险/没有信心/不安全”(33.6%),“不知道怎样使用‘手机钱包’”(32.9%),和“习惯使用现金、信用卡或八达通消费”(23.0%)
调查也发现,使用过“手机钱包”的受访市民以30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在30岁以下年龄组别中,有超过六成半的受访者使用过“手机钱包”;在51岁或以上年龄组别中,仅有约两成的受访者使用过“手机钱包”。
当被问到政府是否应推出政策,鼓励市民使用时,四成四受访市民表示政府应该推出相关政策,鼓励更多人使用“手机钱包”。在认同政府推出政策鼓励使用“手机钱包”的市民中,当被问到政府到底应推出何种政策时,受访者认为应“提升手机支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63.7%),“为服务营运者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24.4%),和“推动本地金融科技产业发展”(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