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儿】察学童脸留掌印解危机 幼园社工促增人手:勿出事方介入
屯门5岁女童临临惨被虐待致死案件,令外界关注幼稚园缺乏驻校社工支援的漏洞。从事幼稚园驻校社工及督导工作8年的孙美琦表示,社工能敏锐洞悉虐儿个案,分辨情况属性,呈报社署跟进,曾遇过有4岁幼儿遭母亲疏忽照顾,不但要独自上学,亦“污糟邋遢”,负责的社工与社署“交手”半年,才可转介个案至儿童之家获足够照顾。她坦言:“如果无足够资源及人手,学校难免会少去做跟进。”
虐儿个案最多系6岁以下,佢哋又细𠮶,无能力帮自己,亦无力反抗,最需要帮忙系幼儿。
幼稚园争取设立驻校社工超过20年,一直徒劳无功,直至上月5岁“临临”疑遭父母虐待致死,才再度敲响社会警钟。
校园外迎接学生 观察小孩身心状况
大埔浸信会社会服务处助理社会服务协调主任孙美琦形容,幼稚园驻校社工工作绝非简单,每朝首要工作,就是站在校园门口迎接学生,观察儿童身体及情绪状况,“小朋友好单纯,有嘢唔开心,就会表露出嚟。”在校门观察 曾发现学生面上留有掌印
孙姑娘举例,有社工近日在校门观察时,就发现学生脸上留有一道“手掌”印,即场向其父亲了解,发现他因不满小朋友“扭计”不愿上学,一时动怒掌掴。她指,即使上述例子非严重及持续性的虐儿个案,但有必要警示家长,纠正体罚的育儿观念,“有时佢哋真系唔觉得有问题,亦不觉得系对小朋友造成身体及内心嘅伤害。”
故幼稚园社工除要“站岗”观察,亦要到班内透过游戏及说故事等方式,教授幼儿情绪表达的方法;举行家长小组,在他们互相倾诉苦水时,洞悉高危家庭如单亲、精神病患父母及有婚姻危机的家庭等,做好辅导工作,防止虐儿危机发生。
4岁男孩独自上学 社工跟进半年才获转介家舍
一旦出现异常个案就要通报社署,严重的更要启动保护怀疑虐儿机制跟进,当中涉及复杂的程序处理,同时又要考验社工耐性,并非老师与校长能兼顾。孙姑娘举例,去年曾遇过男女关系复杂的家庭,母亲无力照顾好6至7个子女,其年仅4岁儿子未能食得温饱,返学时衣衫“污糟邋遢”,更试过独自返学。
她指,负责社工曾通报社署要求启动机制跟进,以便加快转介到家舍,但换来对方一句:“唔系最严重个案,其他个案仲严重,暂时觉得个小朋友都OK”,只能作一般持续跟进。
幸好社工锲而不舍,多次透过电话和书信往来,与社署“交手”半年,终转介个案去家舍,获得足够照顾。她坦言:“如果无足够资源及人手,学校难免会少去做跟进。”
社署去年首9个月录得704宗虐儿个案
根据社署统计,去年首9个月就录得704宗新呈报虐待儿童个案,2014年至2016年间则上升约4%。目前全港有逾1000间幼稚园,但只有约15%幼稚园设驻校社工。劳福局局长罗致光昨日( 4日)在网志撰文,指会争取下学年起为幼稚园提供社工服务,但推行“一校一社工”并不公平,因为幼稚园学生人数有多有少,不符合公帑成本效益。
孙美琦认为,一般幼稚园未必有额外资源聘请社工,建议政府短期内可先资助学校购买至少1至2日社工服务,“顶住档先”,长远能为幼稚园设立1位驻校社工,“虐儿个案最多系6岁以下,佢哋又细𠮶,无能力帮自己,亦无力反抗,最需要帮忙系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