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影评】反思文革的大片 谁说中国电影又红又土?

撰文: 李美
出版:更新:

【睇完影评,有嘢想讲?用香港01 app 入嚟撑场beta,有记者、博客同你一齐玩金像奖2018大讨论。

中国电影往往不合港人口味,理由离不开太过唱好党国、又或手法太过老土落伍;《芳华》绝对是例外之作,不单高调反思了文革种种,而以青春入题也很好摆脱不合时宜感觉。本片在内地叫座又叫好,更获提名亚洲电影大奖的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剧本等;海内外的高度评价,正好肯定了大家不能等闲视之。

文革题材无疑敏感,《芳华》未能如期在去年国庆期间上映,而不得不押后两三个月才登上大银幕,有传闻便指这是国家审查所致。不过,综观《芳华》全片,虽不知有否地方遭人删除,又或多少地方遭人改动,惟可肯定,这绝非一出歌功颂德的propaganda(政治宣传)电影,观众入场前大可一万个放心。

事实上,随著《芳华》剧情展开,笔者愈来愈联想到另一经典《活著》。比较而言,《活著》固然是出不能错过的杰作,但其时间线拉得太长、人物年龄也订得太高,以致今日回望多少欠缺时代气息(饶是如此,笔者还是高度推荐大家观看此片)。《芳华》定位则相对贴地,集中讲述文革对年轻男女的影响,无疑就更适合时下观众收看,其英文命名为“Youth”,亦较前者的“To Live”有活力得多;而戏里触及老兵议题,尤其导演冯小刚和编剧严歌苓均曾从军,故本片也深得内地老兵共鸣,在港有过同样经历的一辈相信亦深有感受。

于此“不含剧透”部分,笔者就不再多谈剧情了,因为本片的拍摄技巧也深值一写。可以先作预告的是,《芳华》既然牵涉从军生活,顺理成章亦会出现战争画面;初看之下,相关部分好像无甚特别,惟愈看得久,则愈会发现其手法殊不简单──到底怎样不简单了?且让笔者卖个关子,留待下面“完全剧透”部分才再说明。除此以外,全片拍来亦很有美感,用色、布置、编排等等都别具心思;于此可以再作预告的是,到剧终出字幕时,导演便将大量充满美感的画面片段剪辑一起,好让观众“连汁都吃光”重温细味。

说到底,如果以为中国电影不值一看而错过《芳华》,这不单是错过了一出艺术佳作的重大损失,更是错过了认识历史、认识人性、以至重新认识中国电影的重大损失。

综观《芳华》全片,虽不知有否地方遭人删除,又或多少地方遭人改动,惟可肯定,这绝非一出歌功颂德的propaganda(政治宣传)电影,观众入场前大可一万个放心。(《芳华》电影剧照)
+27

【编按:以下内容含剧透,逃生门在此。】

在具体讨论电影之前,先来补充一些有趣资料。据说,同样在文工团待过的大导冯小刚,早于2002年已想拍部文工团电影;直至与编剧严歌苓在2013年约定合作,后者到2016年写成小说,电影才卒之得以面世。而作为编剧的严歌苓,戏中萧穗子(钟楚曦 饰)很可能就是她的化身;因为,严歌苓不但同样出身文工团,也曾以战地记者身份在前线采访越战,而且她亦为一名作家。严歌苓笔下作品如《金陵十三钗》、《梅兰芳》、《归来》等都被搬上银幕──当然了,她亦担任相关电影的编剧。

好了,回正题。

上文提到,《芳华》跟《活著》相似,除了两者同样触及文革,其实也在于两戏主角都是艺术工作者。试问,为何几乎非政治化的艺术工作者,也要沦为文革的受害者呢?为何不能“让凯撒的归凯撒”,“让艺术的归艺术”?令无辜者受罪的安排,固然更易触动人心。另一文革经典《霸王别姬》,主角同样是艺术工作者。

《芳华》还更进一步,女主角何小萍(苗苗 饰)亦为医护,男主角刘峰(黄轩 饰)则为受伤军人,两人均以此身份可怜可悯地为国家奉献一切。当中,本片笔下军人绝不骁勇善战,反而个个都是容易受伤的男人,多数都为国捐躯了,刘峰则为国“臂”残,另外何小萍也工伤“脑”残;凡此种种,都加重了悲剧效果和讽刺效果,尤其是跟文工团所扮演的威武军人形成反衬,亦与何小萍被封所谓的“英雄典范”大相径庭。两人最终虽“有情人终成眷属”,惟无论如何都是“惨胜”,国家的冷待态度便无异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反而,留有有用之躯的其他团员,则可迎接改革开放后的美好“钱”途。

《芳华》跟《活著》相似,除了两者同样触及文革,其实也在于两戏主角都是艺术工作者。(《芳华》电影剧照)

本片名为“芳华”,正好凸显出文革及国家如何虚耗人民青春。如果大家没有被征召服务党国,甚至如刘峰、何小萍般伤残而归,而是好好善用“芳华”去念书、上大学,各人往后际遇会否完全不一样了?有谓“多难兴邦”,今日中国成功挤身大国之列;只不过,过程中难免会有人民牺牲惨重罢。要说文革毁了好几代人,实不为过,祸害至今仍无法完全抚平。

何小萍为何一生凄惨?追本溯源,一切问题无疑始自文革。首先,没有文革的话,她的父亲就不会离她而去,她的母亲亦未必会改嫁,她也不致如斯不懂与人相处。毕竟,何小萍之所以备受文工团的欺凌,起因既与被判劳改的父亲有关,也在于她的家庭背景令她不擅交际,故此竟然不问自取偷下别人军服──有此“原罪”及“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她在文工团的生活难免不好过了。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缺乏选择岗位以及职业的自由,何小萍亦无法改变环境。所以,一切都是文革及党国之过:早在文革开始一刻,何小萍的人生就被注定,根本没有自主自决的余地。

刘峰被称为“活雷锋”,讽刺味道也相当浓烈。如前所述,所谓“英雄”既是用完即弃;此外,真雷锋的的确确为国捐躯,但刘峰到底又是否一心为国?抑或是真真正正地“为人民服务”?显然,真雷锋与活雷锋的“效忠”对象不尽相同,后者的好心肠是以人际为主。刘峰的角色设定虽嫌过份道德完美,但正正因为这种人设,才能够强化后来发展的不堪入目──单单道德完美,在现实里是没大用的,甚至还会招人讨厌。无私的他,与只顾自己及唯利是图的林丁丁(杨采钰 饰),则为另一个对比;不论活于社会主义下,刘峰没法就其“非礼”林丁丁一事得到公平公正的审讯,抑或活于市场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私功利的林丁丁才能够享尽财富好处──电影除了批判昔日中国,其实还批判了今日中国,两者皆非“活雷锋”的理想国,君子善人恐怕要落得既贫且贱的下场......

前文所述的片尾重温,无疑是个很好精华集合,其中何小萍的月下独舞就惊人美艳,病人般的衣著仍无掩她的美态,较诸舞台上的浓妆群舞不遑多让。(《芳华》电影剧照)

本片的剧情和角色都非常有力,许多细节都紧紧扣著文革及党国这个主题。美中不足的,可能是副线人物和情节太多吧,以致看起来多少有点混乱,特别是电影大量起用新人和知名度不高的演员,再加上党内清一色、没个性的衣著与军服,笔者初看时便搞不清哪位是哪位......

不过,本片美感仍然值得一赞。前文所述的片尾重温,无疑是个很好精华集合,其中何小萍的月下独舞就惊人美艳,病人般的衣著仍无掩她的美态,较诸舞台上的浓妆群舞不遑多让。另外,刘峰护送军备的战争一幕,观众可能留意到这是一个特长的“长镜头”,由遇袭开始到刘峰中枪均一气呵成、一镜完成(技术上当然有剪接了);将“长镜头”用于战争画面,枪林弹雨之余且在草丛间不断走动,所牵涉的技术要求肯定不低。这幕拍来没大违和感,未见甚么失实感觉,可见中国电影的进步程度。

最后,有人或批评:《芳华》到底不够到肉,包括没有描述文革最黑暗一面,而编导二人最后亦有缅怀文工团的足迹。笔者看来,在今日中国能够有此水准佳作,大概已非常难得,纯粹以戏论戏的话,本片实在难以言差。只能够说,要打破世人对中国电影的负面成见,一出《芳华》尚不足够;相信大家绝对乐见,未来还有千千万万类似作品,唯有如此,中国艺术才肯定能够“伟大复兴”起来。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