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帆称“三年目标”是意识形态 公屋联会:一直是房策指标 

撰文: 黄静薇
出版:更新:

房委会昨日(22日)举行公开例会,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在会上表示,虽然现时轮候公屋时间与“三年上楼”的目标相距1.6年,形容是“有明显落差”,但强调政府不会“搬龙门”,又指三年目标可作鞭策之用。尽管陈帆一再重申现届政府对“三年上楼”的目标是有决心、有承担,但自从上届特首梁振英就任以来,公屋轮候数字就一再延长,由原来的2.7年攀升至现时的4.6年,进一步拉大差距。有团体指过去房委会一直以“三年上楼”为目标,而非陈帆形客的“意识形态”,又指现时私楼落成量高于预期,应拨私人地建公屋或资助房屋,纾缓轮候册的数字。

由上任特首梁振英开始,公屋轮候时间一再偏离“三年上楼”的目标。(资料图片)

可成“反思目标”

陈帆昨出席房委会的公开例会,讨论房委会下一年度的计划及财政预算。会上委员质疑现时公屋轮候时间长达4.6年,与政府订下三年目标相距甚远,目标俨如“海市蜃楼”。

陈帆承认4.6年与三年上楼的目标有明显差距,但认为其落差可鞭策他们,甚至可成为“反思指标”,港府亦不会因此而“搬龙门”,将三年目标更改或延长,又形容“三年上楼”,是“意识形态多于实务指标”。

陈帆早前曾指,三年上楼目标现时是“意识形态”居多。(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梁振英年代始不受控 由3年上楼直逼5年大关 事实上,订立“三年上楼”的目标,并非如陈帆所言般仅为“意识形态”。前特首董建华九七年上任后,宣布3大房策目标,其中包括将轮候公屋的时间由平均6.5年减至3年,他及后推动大量增建公营房屋,成功把轮候公屋时间,由高位回落至2014年的2.1年;直至曾荫权年代,也守住“三年上楼”的承诺,轮候时间更曾一度低至1.8年,反映上楼目标,其实并非空话。

直至2012年梁振英上任的一个月前,公屋轮候时间仍维持2.7年,虽然他在竞选期间豪语确保基层可三年上楼,惜最后却“走数”,当上任两年后已破3年轮候时间,更于2016年12月攀至4.7年的历史高位,轮候人数超过28.23万。根据房委会最新数字,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稍微跌至4.6年。

公屋联会执行总干事招国伟(右一)指,居屋销售录得巨额利润反映售价已和市民负担能力脱节。(资料图片)

公屋联会:应拨私人地建屋

公屋联会总干事招国伟直言过去房委会根据“三年上楼”的目标,制订公屋未来建屋量等房策,“(三年上楼)作为目标已经非常清晰,睇唔到所谓唔系指标。”他认为陈帆的说法是因为明知无法达成三年的目标,只能视为长远目标,“尽力去做嘞。”

招国伟直言现时轮候时间冗长,无论政府“搬龙门”与否,相信亦无法达标,关键是公屋建屋量未符预期,“每年2万都做唔到。”故轮候时间只会继续延长,甚至有机会突破5年。

根据政府最新数据显示,公屋单位落成量只有7.52万个,较长策10万个公屋单位的目标少近四分之一。他建议政府若有决心去解决基层房屋问题,应该拨更多私人土地兴建公屋及资助房屋,“就算你唔搬龙门,咁下一步又谂住点?有决心唔系得个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