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锦松一句话 会考10优生弃医攻科研 32岁夺裘槎大奖
自小浸淫在中医世界,2000年以10优成绩成为会考状元蔡宗衡,当时渴望成为中西合璧医生。后负笈美国,却选择修读化学及工程。究竟是甚么原因,令10优状元放弃当医生的念头,投身生物医学工程行业?32岁的蔡宗衡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助理教授,早前更荣获2016年度“裘槎前瞻科研大奖”。年纪轻轻就获此殊荣,原来本地都可以出产年轻出色的科学家。然而,身处科研未普及的香港,他发现难以游说学生全职投身生物医学工程。
还记得新高中学制未成立之前,每年的会考状元接受访问时,十之八九都表示想修读医科。2000年会考10优状元蔡宗衡同样不例外,当年表示想做一个中西合璧的医生,“爷爷做中医的,小时侯就非常欣赏固本培元的道理,但中药不能集中医病,所以如何可以做到中西合璧的医生就好。”不过,现年32岁的蔡宗衡,最终并没有当上医生,而是选择以生物医学工程作为终身事业。
两次机缘巧合 放弃读医念头
中三的一段小插曲,令蔡宗衡改变当医生的念头。他忆述 :“记得当时化学老师问我,怎知道世界上真的有电子和原子,老师解释科学家都只不过是用实验方法推敲,再找证据证明。”自此之后,蔡就开始想去了解科学来源了。
又记得中六获选杰出学生优秀选举得奖者,访问当时的财政司长梁锦松。问到如何在港发展知识型经济,“财爷”表示要以创新为社会增加资本,不要只投放人才到某几类大行业,而忽略其他一样重要的专业领域。“如此一席话,令我想做样稍与人不同的工作,一份创造知识,帮社会增值的工作。”
不一样的角色 一样的使命
“医生一生只能医治有限数目的病人,但生物医学工程师就不同,若发明了有用的药物、医疗设备,就可以帮医生医治更多病人。”蔡宗衡坦言,现在的工作与医生相似,均是服务病人,但就比医生有更多时间“医治”病人。微创手术刀、扫描仪器等,原来都是生物医学工程师的成功之作。
他笑言,假如手术室没有医疗设备,医生们拥有再多的知识,都会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直到现在,蔡宗衡仍然努力用工程技巧解决生物学、医学、保健等问题。
研究纳米载药入肾脏
蔡宗衡当年所跟随的教授大有来头,原来是奥巴马的科技工程顾问Chad Mirkin。教授是抗癌药专家,多年来未有写过一篇有关肾脏的著作,蔡是Mirkin教授30多年教学期间,第一位接触肾脏范畴的团员。蔡利用了2年时间,发现如将直径75纳米的粒子以静脉注射方式放入体内,粒子就自动进入肾脏细胞以侦测目标基因,原理就如将一架无人飞机放入体内,自动侦测敌人。
有研究发现,华南地区估计有10%人口患有慢性肾病。蔡宗衡表示,一般医生相信慢性肾病因发炎引起,因此只会处方抗炎药,并非针对性治疗,而且不乏副作用。于是,他就想到如果可以研究用纳米粒子盛载特定的肾药,就可解决以上问题,“如能掌握何种形状、大小、性质的纳米粒子会囤积于肾脏,希望未来10至15年可以做到,用纳米技术带着药物自动到达肾脏,现时仍是老鼠实验居多,尚未到达临床实验的阶段。”近年,蔡积极发展纳米粒子输送技术侦测慢性肾病,令他获得2016年“裘槎前瞻科研大奖”,更是中文大学首位荣获此殊荣的得主。
香港人才辈出 唯投身科研路障碍多
2013年,赴美12年的蔡宗衡回流本港,加盟香港中文大学,成为电子工程系的助理教授,及生物医学工程课程的核心成员。“记得加入中大后第一份委派我的工作,就是于校内开放日,游说学生选读生物医学工程学系(BME)。原以为很容易,事后才发现比想像中难得多。”
他慨叹,在美国,成绩优异的学生才会读工程系,当时身边的同学都纷纷走到Google、Apple等大公司应征,想不到在香港有如此大的反差,要重新宣传工程学科。教育似乎好像已成一种服务,大家非常看重毕业后能给自己带来甚么。他记得曾有中学生带同父母到BME学系的摊位,母亲却极力反对,“那位妈妈自言女儿成绩很好,一定要读医科,不会选择前景未明的工程学科。”
缺科研人才 倡家长“放手”
蔡宗衡认为香港缺乏科研人才,“大家偏向选择某几个大行业,而忽略了其他几个重要的行业,流失不少人才,长远对香港造成的伤害不浅。”他指出,如子女想向科研路发展,家长应多鼓励子女,放手让他们尝试,而奖学金亦是另一个推动学生参与科研的动力。
另外,蔡希望港科院及创新科技局成立,可以有更多机会与不同派别的科学家多进行交流,认识对方背景、科研项目,共同研究出更多“香港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