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提讯・纽约直击手记】冰天雪地等开庭 秘道出庭难照囚车

撰文: 郑嘉如 劳显亮
出版:更新:

前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涉行贿,在纽约被捕50日之后,今日首次现身出庭提讯,当庭否认控罪。这宗国际贪污大案,本港和国际传媒都极度关注。包括《香港01》在内的多个香港记者,以及纽约当地的法庭记者,于当地时间上午10点左右,抵达于南区法院门前,冒着严寒现场采访。
不过在纽约采访法庭新闻,与香港大不同,可一早拿到起诉书报道控罪详情,但有一个关键环节,纽约却无法拍摄得到。
记者:郑嘉如、劳显亮 驻纽约特约记者:李沁灵 连线报道

美国东北部日前受“炸弹气旋”(bomb cyclone)影响,寒冷天气直迫120年前同期的最低气温记录。连日来的大雪令纽约市瘫痪,更有政府部门要关闭,至今天早晨,曼哈顿市内仍遍地积雪,气温约零下5度,好在法院如常开庭。多名香港记者一早便冒着严寒,于曼哈顿下城近唐人街的美国联邦纽约南区区域法院门前,守候何志平太太胡慧中及其代表律师到庭出席提讯,可惜何志平的家人并无现身。

在庭上,法官Katherine Forrest言辞严正、干练,一针见血向控方提出关于证物的具体问题,如拿到什么证物、文件以何种语言书写,检控官只能模糊地回答“several hundred thousand documents”(数十万件文件)。有纽约的资深法庭画家形容,这位法官一直很严厉,条理非常清晰。

【纽约直击】何志平提讯神情轻松无保释 控方提数十万份文件证据

何志平于纽约当地时间1月8日中午提讯,香港记者一早到纽约南区联邦法院采访。(Emma Kazaryan摄)

美国控罪书早公开 香港审讯时才知案情

美国司法体系虽与香港一样沿用英式普通法,但司法程序亦有颇大分别。在香港,刑事案件一般是到开庭审讯才会披露案情,但在美国联邦法制下,刑事案件于控方提交控罪书(complaint)时正式展开。控罪书详细列举控罪,案情以及事件背景,因此香港传媒能及早报道何志平涉贪案的控罪详情。一些刑事起诉书会以密封状态(sealed)提交给法庭,联邦检察院通常会马上从法庭取得拘捕令,在数天内拘捕嫌疑被告人,后把起诉书解封,公众方才可查阅文件。

被捕后,被告人可申请保释,但亦有些像何志平的,可被拒保释,还柙至惩教中心,直至控方向大陪审团或法官提交起诉书(indictment)。若起诉书被接纳,被告一般会在同日或翌日提堂,介时法官会向其宣读控罪及权利,而被告则会就认罪或不认罪答辩,这标志着法律程序正式开展。

不过何志平案从上月底被起诉后(indicted)至今日才提堂,与一般情况有别。提讯日期不会公开发布,记者只能向律师或法官打听消息,甚至在预计开庭日一早到法院查阅当日日程,《香港01》记者和其他香港记者,12月亦曾扑空,早早部署12月20日前提讯,最后却延至今日。

何志平2017年11月在纽约被捕后,于当地时间2018年1月8日首次现身,出庭应讯,他身穿囚衣坐在律师旁,神情轻松。(美联社)

开庭40分钟 法庭画家完成三张扫描

在美国,绝大部份审讯均欢迎公众人士到庭听审,而大部份法庭文件亦是公开资料,任何人士均可在法院或网上参阅。惟联邦法院内严禁拍摄或录影,亦严禁带电子仪器内进,因此公众人士必须在内进时把电话、录音笔等物件暂放在安检柜内,反之香港则较为宽松,可以带电话进入法院但禁止拍摄和录音。

传媒或律师楼若遇到一些重要的审讯,一般会聘用法庭画家在庭内作速写,以纪录当事人在庭上的神情一举一动,这些画作最终成为不少历史大案的唯一图像纪录。何志平案引起国际关注,美联社就聘请资深法庭画家Elizabeth Williams到庭扫描,发放全球各大传媒使用。

何志平被捕后,一直被拘留在纽约曼哈顿下城的大都会惩教中心。(Emma Kazaryan摄)

惩教中心秘道通法庭 无法贴玻璃影囚车

香港的法庭新闻,常见摄影记者紧贴囚车玻璃,在疑犯出入法庭时拍摄他们在车内的画面,成为香港记者独特的标志。在美国,则较少紧贴囚车拍摄。

何志平还柙的大都会惩教中心,设有一条40码(约37米)长的地下通道,连接相邻的纽约南区联邦法院。被告一般都是使用该条通道出入法院上庭,所以何志平被捕50日首次现身,记者没法像在香港一样包围囚车拍摄,读者只能靠记者的文字描述和画家的妙笔,判断他的精神状况。

美国东岸连日大雪,1月5日纽约更有暴风雪,记者更担心何志平的审讯会延期。(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