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专访.四】占中三子陈健民:漫漫长夜,静待曙光
再恐惧,还是得硬着头皮走下去——这是十岁的陈健民经常面对的事情。他的爸爸是毛衣裁缝,而他是家中长子,年纪少少便经常独自到慈云山、土瓜湾等地送货、买冷,他最记得美荷楼一户人,当时他要把毛衣送到那里加工,他可以选择两条路:一边是恶猫,一边是恶狗,恶狗就在那户人的隔邻,有闸挡着,但永远维持着一种将人碎尸万段的气势;避过恶狗的另一条路是什么闸都拦不住、弓起背脊一副战斗格的恶猫,“为什么这里的猫狗都这么恶?”到底今天是要面对恶猫还是恶狗,成为陈健民经常面对的难题……前文提到陈健民成长的历程、毕业后的经历,及他如何面对逆境面不被摧毁。他又如何理解家人的不支持和看似一片灰暗的社会现况?
曙光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选择政府。可惜连陈健民的父母与兄弟姊妹也不明白,他们的政治取向是浅蓝或浅黄——总之是“浅”,不想理太多。他的弟弟经营小生意,住在父母附近,常常探望他们,与父母感情要好,非常符合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弟弟看“反伞运报章”,父亲自然也看“反伞运报章”,看了几年报纸骂他是占中三丑。爸爸对陈健民的评价是:“掘口井给人饮水,不值得。”
母亲也不支持他占中。“我最生气是在占中期间,她打电话来说:你不要讲这么多话来骂梁振英,你会害了你的兄弟姊妹。”只是他也明白自己经常往外跑,无论对社会有多大影响力,对父母的影响力始终不如常常回家的弟弟大。
用个仔来威 到为儿子恐惧
雨伞运动后,他有一段时间生气得不探望父亲,不想和他说话。他们的价值观实在相差太远,每次回家都被骂。这几个月他却决定一星期探望父母一次,每次回家都捉着爸爸的手,又替他按摩,爸爸骂他搞什么占中呢?早就说搞游行就好——陈健民任他骂。“他89岁了,就算他的意识形态或人生价值跟你有多大分别,你完全不同意他的意见,他不是你的榜样,但他也是用爱去养大你的人,他很爱你、很锡你。”骂了一两个月,一天,爸爸突然叫他移除手机里“反伞运报章”App,他立即移除,随即安装“撑伞运报章”App。
“对一个89岁的人,我觉得不应要求他这么多了。我与爸爸的和解也是好好的学习,香港有一大堆浅蓝的人,我同一时间会对这群人宽容了。我最初的确会有愤怒,觉得这么多人为社会牺牲,被人打得头破血流,你们这群人还幸灾乐祸,但我现在不会了。”
“当然有些人是见钱开眼反占中,但很多浅蓝的人其实是基于无知,或是基于对社会动荡的恐惧,他们像我爸爸那样未读过书,真是理解不到你说什么。切身处地想想一些反占中的人是因为无法明白你,你就没什么需要生气。”
“爸爸要面对我的审讯已经很惨了,他从前是常常用个仔来威的人,自己未读过书,个仔做教授,今时今日他却觉得很辛苦,跟他在外面吃饭,他会很紧张地常常四围望,很怕别人走来骂他的儿子。在他的世界里,你做这些事是会给人打的,会不会认到你是占中三子就走过来斩你?他觉得很可怕,我也觉得他很辛苦。”
如果连信念也没有 会很辛苦
他一直明白父母的恐惧,也明白一些人对他的责骂:“面对如此大的权力,他们会觉得你不要搞这么多事了,愈搞愈衰,不搞就无事,事实也是这样,如果你搞事,但是争取不到想要争取的东西,你就会面对更大的打压,生活空间更窄。但问题是你什么都不做,你就永远不会由A点去到B点——那你想走到民主化这个B点,你就要开始这个过程,过程里是一定会行两步退一步的,直至有天你突然就去到B点;过程里也可能有很多牺牲、混乱、抗争、打压,但是你永远在A点站立是去不到B点的。这么乖的民众我为什么要给你民主呢?”
“统治者是一定要觉得你这群人很烦,如果再不开放体制,成本会很高,好像韩国、南非、美国全部经历了这个过程,就是中间会有很多转折,而你在过程里作为一个搞运动的人,你就要忍受这些说话,也要忍受一些好像是在倒退的事情,这次不中,你就再抗争一次,看看下次中不中,或许你会愈来愈跌进黑暗里面,但原来是要这样才会出现曙光的。”
你相信最后会有曙光吗?“你要有一个信念,就是人类最终想要有自由、有选择,但我不知道要等多久,甚至过程可能是很转折的,但在过程里,你只能够觉得这是对的事就站稳一点去做,你判断不到曙光在何时出现,甚至你在有生之年只能看见更坏的处境,你不知道。但问题是你对人类有没有一个比较长远的希望呢?马丁路德金当年争取黑人、白人都有平等投票权,现在我们在五六十年后回头看,会觉得他的争取很合理,但当时他在教会受到很多批评。”
“你也要有这样的信心: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在50年后会有人明白, 如果你连这个信念也没有,是很辛苦的,漫漫长夜无尽头,但是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已经尽了道德责任。”
上文刊载于第92期《香港01》周报(2017年12月27日)。原文标题为《陈健民:漫漫长夜,静待曙光》,现题为编辑重拟。
其他陈健民专访文章: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2月27日星期三出版的第92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