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文科首考范文 非华语学生坚持挑战文言文:《六国论》最难
第7届中学文凭试(DSE)将于明年4月正式开始,多年来中文卷,被不少考生冠上“死亡之卷”称号。根据2017年数字,考获3级或以上、获得大学入场券的考生只占54.4%;明年阅读卷开始设范文考核,对本地考生来说,或是提升达标率的“佳音”,但对非华语考生而言,则可能带来更大挑战。3名来自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百老汇)的非华语中六学生,即使已透过考核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GCSE),达到申请入读本港大学的门槛,仍选择逆流而上,挑战设文言文的DSE中文科,坦言《六国论》最难,但冀将来踏进职场更有优势,更灵活地利用中文与他人沟通。
根据大学联招办法(JUPAS)资料,9所参与院校均认可GCSE中国语文科成绩,以城市大学及理工大学为例,非华语学生同样只需在GCSE中文科考获C级或以上,便已符合中文科成绩的基本要求。
主力服务少数族裔及非华语学生的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百老汇),大部分学生只会选择就读较容易达标的GCSE或GCE(普通教育文凭考试)中文科课程,而应考明年DSE中文科只有5名学生,当中包括3名非华语“女中豪杰”,他们分别是木练林、Annie及何沙儿。
“《六国论》最困难,因为包含很多中国历史、文化背景。”3名非华语考生异口同声认同此点。苏洵笔下的《六国论》,是中文科阅读卷设12篇文言范文的其中一员,作者认为战国后期韩、赵、魏、燕、楚、齐六国灭亡的原因,并非“兵不利,战不善”,而在于割地贿赂秦国,没有联合起来抗秦,使秦国势力坐大,而将六国逐一吞并,借以讽喻北宋的统治者,冀吸取教训。虽然困难,3位同学仍能全数数六国所指。
“唔想只学简单中文字”备试免不了背书,被问及是否已背诵范文时,木练林则尴尬地回应:“仲背紧。”但谈及选择挑战DSE中文科的原因,在香港出生的木练林认为,自己从幼稚园开始便跟本地学生一同读书,小学亦是就读传统学校,实际上跟一般本地人差不多,所以不想只读较简单的中文课程,而是希望挑战自己,学习较困难的中文知识:“唔想只学简单中文字,𠮶啲我已经学识,再学都无意思。”
Annie认为,比本地学生,然要花较多时间温习,“因为比起佢哋水平,自己仲差一段距离。”攻读DSE中文科虽苦,但她知道社会普遍要求,在工作时一定要用上中文沟通,因此坚持选读较困难的中文科课程:“再俾我拣一次,都会拣读中文。”希望中文科文凭试最终可考到2至3级
在目标成绩方面,在香港出生的何沙儿、木练林则表示,希望可取得2级至3级,在巴基斯坦出生的Annie则希望取得2级:“目标都是现实,因为其他学生平均都系差唔多,2级都系合格标准。”
另外,3人均表示会透过参与补课、操练往年试卷、阅读中文书等方式,温习中文科;在正式课程完结后,他们同样会回校温习,遇上疑难时,可即时询问老师解困。
本地生用1小时掌握中文知识 非华语生用6倍时间负责教授3人的中文科老师庄雄认为,大部分(非华语学生)的听说能力很好,但识字率方面可能较逊色,涉及一些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时,对他们来说会较吃力:“(增设范文)对佢哋未必系好事,12篇指定篇章当中,好多文章涉及中国历史,例如《出师表》、《六国论》等等。佢哋掌握起来会辛苦,因为佢哋根本唔知道六国时期,发生过咩事。”
庄雄指出,其他本地中学生使用1小时便可掌握的知识,非华语学生可能需用上5小时至6小时才能消化。他坦言,在教授非华语学生的过程中有开心和挫败的时刻,但看见他们学有所成,因而感到欣慰:“我好欣赏佢哋会选择读,学校有提供3种中文课程,DSE中文课程肯定属于最难,但都愿意接受,我好欣赏佢哋。”
教育局在2015年底宣布,增设12篇指定文言经典学习材料至新高中中文科课程,占中文科阅读卷分数的30%,即占整科总分的7%,将于来年进行的DSE考核。
中文科阅读卷12篇范文包括:《论仁、论孝、论君子》《鱼我所欲也》《逍遥游》(节录)《劝学》(节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节录)《出师表》《师说》《始得西山宴游记》《岳阳楼记》《六国论》唐诗三首:《山居秋暝》、《月下独酌》(其一)、《登楼》词三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秋情》、《青玉案.元夕》资料来源: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