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广场重开】由示威常地变围城 一切由反国教说起……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于《施政报告》宣布重开俗称“公民广场”的政府总部东翼前地,已关闭逾三年的公民广场刚刚正式重新开放,并恢复2014年前的安排,即周日及公众假期可举行集会或游行。
这个占地约1.5万平方呎的空地,由2012年反国教事件开始,成为公民运动的地标,及至2014年更成为雨伞运动的导火线,一道又一道高耸的铁闸,更令政府总部由“门常开”的设计概念,变成饱受批评的“门常关”。这个多番掀起争议的“公民广场”,故事的原点要由反国教的留守集会说起。

公民广场封闭已逾3年,政府决定重新开放。(资料图片)

金钟政府总部于2011年启用,当时政府承诺,只要情况许可,会于周日及公众假期开放东翼前地,让公众人士在事先取得行政署署长许可情况下,在指定时间内举行公众集会或游行活动。

而“公民广场”这个名字,其实源自2012年反国民教育运动,当年学民思潮发起占领政总行动,并于政总东翼前地扎营绝食抗议,旗杆挂起黑色横额,写上“公民广场”四字,而持续近一星期的反国教集会,高峰期曾称有逾12万人集会,最终以政府撤回国教科指引作结,“公民广场”一词亦取代东翼前地成为民间的统称。

2014年9月26日,学联和学民思潮发起重夺公民广场行动,呼吁民众冲入被围栏围封的公民广场。(资料图片)

多次爆发抗议及冲击事件 政府关闭公民广场

2014年6月,毗邻公民广场的立法会大楼外发生反新界东北拨款示威者冲击事件;同年7月,政府认为有需要加强政府总部的保安,关闭政府总部东翼前地广场,并加设两米高围栏。对于公民运动参与者,一道又一道高耸的栏,意味政府与人民隔绝。

同年9月底,学联及学民思潮成员发起“重夺公民广场”,强行闯入东翼前地,随即拉开长达79日的雨伞运动的序幕。 公民广场本是让市民在政府总部内表达政治意见及游行请愿的地方,政府基于保安理由而关闭公民广场,一度引起争议,认为违反政府总部“门常开”的设计概念。

林郑月娥承诺,本年底重开政府总部东翼前地。(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政府为处理公民广场游行集会做好准备

过去3年公民广场“门常关”,警方亦在中区及湾仔区部署相应警力及装备,如政总及立法会外,长期摆放过百铁马及数个流动指挥台,伞运后成立的应变部队,警方今年于湾仔警总旁的坚伟楼成立基地,以便动员出勤,坚伟楼与政总相距不足1公里。警方近年亦已在港岛总区及中区警区,分别就游行集会“度身订造”公众活动调查组及公众活动小队,处理游行示威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