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消费】80后OL拯救“垃圾” 薯片包装袋再生成巧手圣诞礼物

撰文: 胡家欣
出版:更新:

圣诞节即将来临,不少人为迎合节日气氛而交换礼物,但乱买的礼物最终只会成为垃圾。
80后OL Peony 主张以即食面袋、薯片袋等原本送往堆填区的“垃圾”,改装成环保袋送礼;年轻平面设计师Kimi则将纸包饮品改造为靓靓银包,将“垃圾”续命。她认为,市民应反思何谓真正“垃圾”,从而慢慢改变生活陋习、过度消费的习惯。

Peony称自己非环保狂热份子,但爱与人分享制作环保袋的乐趣。(胡家欣摄)
+1

科学园露天剧场今日(9日)举行“减法生活节”,绿色和平邀请5个环保团体举办活动及工作坊,寻觅购物以外的选择。从事制衣公司采购员的Peony亦获邀请,前来教授一众学员,如何透过一针一线,缝制“薯片袋”。

Peony自言非环保狂热份子,她将食物包装升级做袋的意念,实属无心插柳。她指,去年圣诞节买下一包季节限定、特大包装的热浪薯片,一时三刻不舍得弃掉,忽发奇想将包装纸加上面胶,再与环保袋缝合,成为独有环保袋。她将作品照片放上个人社交平台,获得朋友热烈赞好,又获主动要求帮忙“度身订做”,最终成立专页,接货做生意,闲时举办工作坊,货品由手提袋、化妆袋及遮袋等。

遮袋一样做得到,内里设有毛巾吸水,可拆掉清洗。(胡家欣摄)

为丢弃品发掘保存方式

Peony不认为一个工作坊可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但她认为会令参与者察觉到被丢弃的薯片包装,其实都包含设计师心思,或是为丢弃品发掘一种保存方式:“试过有个客话留住个‘劳苏’雪条套,觉得好得意,唔知做咩好。”Peony听见客人的说话,于是缝了一个小袋,令包装纸重生。

令“垃圾”重生的,还有同是80后的平面设计师林晓霞(Kimi)。她笑言自己爱执“垃圾”,她所租用位于观塘工厦的工作室,有八成家私就是“人弃我取”。

Kimi认为,礼物最重要是心思,建议大家可以亲手制作礼品。(胡家欣摄)

为何改造后还视之为“垃圾”?

3年前她与人合伙素食餐厅时,发现最多被弃置的垃圾竟然是纸包饮品盒,故思考将其升级再造为银包及散子包,并以自由订价方式在社交平台和手作市集买卖,又会举办工作坊分享的手作技巧。

Kimi坦言,两年前是市集摆卖时,货品并未受到欢迎,“有人经过会话,‘呢啲嘢呀?’”她会尝试向对方解释,明言货品原本是“垃圾”,但她会反问,为何改造后还视之为“垃圾”。她说:“甚至我哋平时揼紧好多嘅嘢,其实好多都唔系垃圾。对你无用嘅嘢,可能先系垃圾。”

将纸包饮品盒剪裁,修平盒边,花上个半小时,就可缝制出实用银包,可用上3个月至1年不等。Kimi承认,饮品盒再造后,最终都逃不掉送到堆填区的命运,但能够延续垃圾寿命的同时,更重要是令人反思:“整嘅过程,你先会发觉我哋用好多即弃嘅物品,慢慢去改变生活陋习、过度消费嘅习惯。”

圣诞节将至,大家少不免交换礼物,两人均认为亲力亲为制作,付出心思才是称心的礼物。Kimi提议,可与朋友交换家中不要的物品,或者买礼物前先了解朋友所需,尽可能选购小店的手作货品等。“收到手做嘅礼物,收到嘅人个心情系好唔同,因为呢个系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