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家访离院长者 再度住院减47%

撰文: 张善彤
出版:更新:

医院常客多为长者,假如每个年长病人离开医院后,因小事又再次使用急症室服务,相信会对医院造成一定压力。香港港岛西医院联网透过“支援长者离院综合服务”,为长者提供各方面的协助。结果显示他们接受服务后,再次到急症室求诊和紧急入院比例,分别下降了40%及47%,而每年潜在节省费用为港币2250万元。

“支援长者离院综合服务”不但能减低年长病人重复使用医院的机会,亦有效节省成本。(Getty Images)

随年纪愈来愈大,长者身体毛病也愈多,加上他们对疾病认知有限,经常进出急症室求诊和覆诊。然而医院人手紧绌、急症室、内科病床长期爆满,如果病人将原本能自己处理的状况也带到医院,相信医护人员会忙到不可开交,整个医疗体制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有见及此,近年医院联网就推行社区支援服务,长者出院后,医护人员进行家访,减低他们重复到医院。

左起:冯尧敬医院内科及老人科副顾问医生莫颖仪、陈婆婆、冯尧敬医院内科及老人科顾问医生陆嘉熙(左至右)。(张善彤摄)

个案:3个月探访8次

参加“支援长者离院综合服务”的陈婆婆,现年77岁,患有高血压及高胆固醇。2015年1月,陈婆婆因脚痛到急症室求诊并留院一晚。出院后3日,医院就安排个案经理家访。3个月内一共探访了陈婆婆8次 (包括一次物理治疗师),每次约半小时。陈婆婆忆述:“个案经理很好,为我设计日常拉筋动作,又教我如何上落楼梯,3个月后我就毋须用手杖了。”她又表示,护士留意到家中浴室不合规格,请专人改善,种种事情令陈婆婆变得安心又放心,但她希望政府能多拨资源到长者及相关机构,继续推行此服务。

重返急症室减四成

冯尧敬医院进行了一项研究统计,由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比较1090名年长病人参加支援服务前后6个月,重用医院服务情况。结果显示,到急症室求诊的比率下降了40%(由1.7次减至0.9次)、紧急住院的比率减少了47%、住院日数亦减少了31%(由6日减至5日),此外,参加病人的自理及行动能力也有明显改善。

监督病人服药的情况,可有效减低因未有定时食药令病情翻发,重复求诊的机会。(Getty Images)

港岛西医院联网自2012年4月起,有4间医院推行“支援长者离院综合服务”,包括:玛丽医院、葛量洪医院、冯尧敬医院、及东华医院。为超过5000名刚出院的长者提供服务,对象主要是60岁或以上高危及家中老人。冯尧敬医院内科及老人科顾问医生陆嘉熙指出,“高危病人意指有较大机会重复使用医院服务的病人,护士会在内科病房评估合适病人,4年来已评估超过1.2万名病人。”陆医生续指,由于内科病房的病人,病情最为反复,因此服务最先在内科展开。他表示,下一步计划尚未有定案。如有资源,或会推广至骨科。

家访教授基本照顾常识

医院找到合适对象后,会安排个案经理于病人出院3个月内定时进行家访,冯尧敬医院内科及老人科副顾问医生莫颖仪解释,现时港岛西医院联网总共有5名个案经理,由职业物理治疗师、护士、及其他专职医疗同事组成。个案经理于家访期间教授疾病知识,好让病人出现突发问题时,自己及家人可先自行处理,而不必前往急症室求诊或住院。另外,个案经理亦会为病人检查身体、留意身体健康状况、监察服药情况等。医院内部每星期都会开会讨论每个个案,商议是否应缩短或延长服务时间。每隔3个月,亦会检讨服务的成效。

张国柱。(资料图片)

张国柱:宜延长服务

立法会社会福利界议员张国柱认为,“支援长者离院综合服务”的概念相当好,但资源严重投放不足,令衔接服务及整体计划做得不够好。张解释服务只有3个月左右,之后要寻找承接服务 (如送饭服务),但现时这类服务相当不足,令前期和后期服务不能承接,变相只是一个中介服务,给予长者错误期望。

张国柱又指,相比护理及监察食药,生存问题更重要。但离院综合服务会加重了送饭人员的负担,“原先送饭服务已严重短缺,现在还要额外加重他们的负担,相当辛苦。”他续指,大部分的长者一旦接受送饭服务,就不能“断缆”,即使在3个月内教导他们护理、清洁、煮食技巧,其实作用不大,“要在12星期内能康复的长者不多,而且又有几多独居长者能完全明白护理方法,不会重蹈覆辙呢?”张国柱认为,如能投放更多资源到社区照顾层面,包括送饭、清洁、健康护理服务等,将令衔接服务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