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多图】荔枝窝时空凝结在上世纪 学者:可仿傚日本白川乡

撰文: 张雅婷
出版:更新:

青葱山下,一间间村屋井然有序排列。“外表风光”是荔枝窝村民对该村的形容,但走进村内,细看会赫然发现有村屋可以擡头望见天空,屋顶消失了;昔日的起居所现已杂草丛生,遗下的家品仍停留于6、70年代,时间定格在某年某月。若果用“荒岛”来形容荔枝窝村,相信不少都市人都会觉得不为过,因为要入村先要坐船1.5小时,手机也接收不到香港网络,村内仅有一所公厕,“总有一间在左近”的便利店也欠奉。由前天文台台长林超英牵头成立的香港乡郊基金青睐,有意透过复耕和改建少部分民宿等措施将将该处打造成一条“客家生活体验村”。有学者认为,荔枝窝最理想应是仿傚日本白川乡,保留村屋外貌之余,村民亦在内耕作和居住,乡村风味才得以完整保存。

荔枝窝大部份村屋长期无人打理,以致日久失修,甚至整幅外墙塌下。(张浩维摄)

与沙头角一海之隔的荔枝窝村,有逾200间村屋,香港乡郊基金有意将荔枝窝打造成“荔枝窝客家生活体验村”。早前已获城规会批准修复村内12间村屋发展为民宿度假屋,并提供客家文化体验课程;日后会再邀请多13间村屋参加计划。

+9
红色标示为荔枝窝有损坏和需要修复的村屋。(林超英网志图片)

平日无船只出入 大部份村屋已失修

《香港01》记者周日(11日)到荔枝窝视察,由马料水码头坐船入内,船程需约1.5小时。街渡班次疏落,只限周日及公众假期提供一班船只往来两地。坐船途中,手机渐渐开始接收不到香港电讯商网络。踏入村内,都市人日常接触的电视机,在这里一部也没有,更遑论便利店、医院、学校及其他社区设施。

由于大部份村民早已移民,不少村屋已丢空,日久失修之下,大部份都可以用“颓垣败瓦”形容。走在没有屋顶、没有墙身的村屋旁,更觉荒凉。当记者步入部份村屋之内,残存的横梁瓦顶,依稀可寻到传统建筑的痕迹。部份家具摆设多年来没有变动,时间定格在村民离乡别井的一刻。

曾金陵期望村屋经过大翻新后,能于20年后留给子女。(张浩维摄)

保留传统客家风味 只改建少数村屋

村长曾亚七介绍,12间有意参与民宿的村屋分散零碎,非并排相连。若日后民宿落成,一屋之隔随时有机会是残破不堪的村屋。林超英称这是“最好的方案”。他解释为了保留传统的客家风味,一定是只有少数的村屋改建成民宿。

从比利时回港的村民曾金陵计划借出他和亲戚的两间村屋,一楼面积分别为300呎及400呎。曾金陵曾粗略估计,若要将村屋重新装潢,最少花150万,足以让他在大亚湾购买一间1,200尺的楼宇,“点都好过呢度乜都无!”他直指荔枝窝太隔涉,若将村屋出售也只值30万元。加上村屋逾300年历史,他期望乡郊基金能帮他重新将房子改头换面,20年后再留给下一代。

名古屋岐阜县白川乡是一个新景点开发成功的例子。(视觉中国)

学者:乡村保育需有人

香港大学建筑学系建筑文物保护课程主任李浩然认为,先将部分村屋改建的民宿的方法可取。“如果要等到全部业主同意,不知要做到何时。现在部分村屋先行,具示范性。日后其他业主看见政策有效,就会参与。”李浩然指,最理想的乡村保育应仿傚日本白川乡,除了保留村屋外貌,更需要有村民在内居住和耕作,才能真正保存乡村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