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美研究指市面鱼翅来自76物种 三成受绝种威胁
一项零售鱼翅物种基因研究显示,本港市面物种至少来自76个物种的鲨鱼、鳐总目及银鲛目,当中近三分之一是被列为“受绝种威胁”物种。
研究人员更发现,部分碎翅样本中,附有公鲨鱼的交配器官部位,但情况并不普遍。
由佛罗里逹国际大学、纽约Stony Brook大学、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等团队的香港及美国两地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在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进行一项零售鱼翅物种基因研究,合共分析超过4,800个鱼翅及碎翅样本,研究结果今日(31日)已于国际学术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中发表。
研究项目主管、佛罗里逹国际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Demian Champman表示,亦有4名来自美国的博士生及3名本港学生参与研究工作,他们从92间主要位于上环海味街的海味店,采购鱼翅样本进行化验。
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市面发售的鱼翅至少来自76个物种的鲨鱼、鳐总目及银鲛目,当中34%是大青鲨(蓝鲨/水鲨)品种。
另外,在76个物种当中,接近三分之一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受绝种威胁”的物种,共占33%,另外有38%则为“近危”物种,18%为“无危”物种;同时,有12个物种属《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管制,而香港亦是履行有关公约的地区之一,店舖需向渔护署申请许可证才能进行合法进出口和贩卖。
部分“鱼翅”并不属于鱼鳍
研究资料又显示,本港市面的“鱼翅”,当中更包括非鲨鱼品种,例如𫚙鱼、鳐鱼及银鲛科;另外,研究亦发现部分“鱼翅”并不属于鱼鳍,而是来自鲨鱼其他部位的样本。
海洋保育组织BLOOM Association海洋生物研究员余国豪为研究共同作者,他表示,在部分鱼翅样本中,发现翅上附有公鲨鱼用作交配的部位,不过情况并不常见,只属个别事件,惟他强调:“食咗人哋啲部位都唔系咁好。”
余国豪认为,必须继续监察零售市场上的鱼翅及碎翅样本,以评估鱼翅贸易涉及的物种,在将来是否有上升趋势。他建议,政府应推行“鱼翅标签”,让消费者能清晰所进食的鱼翅种类,以及“鱼翅”是来自甚么物种和部位等;另一方面,他认为要加重非法贩卖濒危物种的罚则,以提高阻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