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病患携氧气樽被巴士拒载 受市民歧视 患者称压力倍增

撰文: 黄雅盈
出版:更新:

现时本港有14万名严重至中度的慢阻肺病患者,其中有6,000名患者需长期接受氧气治疗,惟由于法例所限,携带手提氧气装置是不可乘坐巴士等交通工具,令他们难以出门;有病人组织的调查发现,逾三分之一患者每周外出少于两日,更有6成患者坦言未能外出影响其身心健康。患者周先生指,自己曾因外出时要戴上俗称“猫须”的氧气喉而饱遭歧视,被不了解实情的市民喝令“行开”,亦因此被巴士拒载,令其心理压力大增。

团体带领慢阻肺病患者表演耍太极。(吴钟坤摄)

慢阻肺病是本港第8号杀手,当中有6000名患者要接受长期氧气治疗,不过这些患者外出时普遍需戴上俗称“猫须”的氧气喉,令生活添加诸多不便。

而根据现行的《公共巴士服务规则》(第230A章)第14A条,任何人均不得将《危险品条例》(第295章)所适用的物品带上巴士,而压缩氧气是受《危险品条例》管制的危险品,所以慢阻肺病患者是不可以带氧气瓶乘搭巴士等交通工具。

慢阻肺病患者周先生表示,因带着氧气樽搭车而曾被巴士拒载。(吴钟坤摄)

患者曾遭市民歧视

现年63岁的周先生在退休前是地盘工人,经常吸入废气,加上有吸烟习惯,目前肺功能只余不足两成;他在两年前开始接受氧气治疗,坦言如外出不带氧气瓶根本无法生存。

现时他每周只会外出一至两次,主要是到医院覆诊,惟携带氧气瓶上车是违反法例,所以他遭到巴士司机拒载;亦试过被不了解情况的市民歧视,例如怕会受传染而叫他“走开”,而使他倍感压力。他希望政府可早日放宽条例,及做好教育市民工作。

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主席易志明尝试拿起携带式氧气瓶。(吴钟坤摄)
66岁林先生在4年前因病情恶化而需带氧气瓶外出,之后花费多3万元转用手提制氧机。(吴钟坤摄)

另一名66岁的林先生,在4年前因病情恶化而需带氧气瓶外出,之后花费多3万元转用手提制氧机;他认为氧气瓶只可应付约一小时的活动,大大限制了外出时间,故他转用制氧机;他希望政府能为病人提供补贴,以令他们可维持正常社交生活。

香港胸肺学会、美国胸肺学会(港澳分会),联同香港胸肺基金会,在今年8至9月访问188名“长期氧气治疗使用者”。调查发现,有46%患者每天平均外出时数在3小时以下,当中6成未能外出者自言因此影响身心健康;调查亦反映了患者日常活动量偏低,估计原因包括氧气装置因素,和欠缺交通配套协助出入等。

吴振江(左二)指法例未准氧气瓶上巴士阻碍不少患者外出。(吴钟坤摄)

美国胸肺学会(港澳分会)会长吴振江表示,政府的法例令患者有寸步难行的感觉,继而打击和减低他们外出的信心和动力,故希望政府可加强配套,以协助鼓励患者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