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攻略】同行同乐走入子女世界 禁止打机 先一起打机
莘莘学子,何以走上绝路?妈妈担心、爸爸紧张,关心子女,希望能与孩子一起成长。只是有时也想不到关心变成啰唆,对子女的爱却隐藏了。正如读书不宜临渴掘井,与子女建立互动更不能临急抱佛脚。
近日学子轻生的个案,似乎有点听得太多了。资深辅导员、香港浸信会医院全人健康中心高级服务督导主任邱敏仪近日按原定计划,到学校和社区主讲心灵教育讲座:“家长都担心子女有情绪压力,会反思说话的严厉性,‘哦(啰唆)’少点”。此类心灵教育讲座的邀请近来没有明显增加,其实一直都有举办,冀家长掌握建立“家庭幸福”的良方,可惜总是知易行难。
与其禁止打机 不如认识子女成长需要
“有家长跟我说,觉得子女只顾玩电子游戏,没有时间与父母倾谈。”邱敏仪表示,父母都是爱孩子,都渴求与子女好好相处和互诉心声。然而青少年的成长发展阶段,与儿童期多渴求父母关爱不一样,他们渴求的不仅是父母关爱,更需要父母和朋辈认同,更喜欢有私人空间,不受太多限制。他们正不断寻索自己的身份(self-identity)和自我形象(self-image)。
父母往往为孩子而紧张-无论学业,还是心灵上,家长均为子女成长感到焦急,但惯性的说教,换来的是子女感到啰唆和厌烦。“做功课没有?温书没有?为何老是在‘打机’?”一连串的唠叨,每日在不同家庭上演,但愈是发问,子女愈是投入“打机”状态。他们看似沉迷打机,其实可能也正在纾压,或未寻索到生活目标等。
她建议父母对子女的生活,加多点兴趣和好奇,这样才能多了解子女的心。子女“沉迷”打机或上网,父母首先不是禁止,而是更要了解背后的原因和需要,甚至加入一起玩乐,从中认识他们的关注。若担心打机影响学业,她鼓励家长对症下药,与子女一同商量帮助学习的方法。建立亲子互动可由小事做起,例如女儿买了一件新衣,父母由新衣打开话匣子,了解子女日常生活。
倒空工作压力
成人工作忙碌,想关心子女却缺精力。邱敏仪接触的年轻人求助个案,多认为自己做得未够好,与父母的期望常有差距;内心的困惑未能抒解,也想找人聆听,又不知怎样做和找谁倾诉。她认为父母分享自身的解难经验,也有助培育孩子,不要觉得子女不明白,例如可以告诉子女,自己也面对转工、人际关系,工作繁复等难题,同时也分享正如何尽力面对,克服困难,让孩子明白面对困难仍然有事可为。家庭的坚毅信念也很重要,父母可多加鼓励:“难挨的总会过去”、“全力以赴就足够了”、“家人是会撑你的”等。
不过,成人面对工作压力,亦应避免“倒水”般泼到子女身上。她分享一个双职妈妈,每天放工到家门前,先会驻足,“定一定神”,提提自己勿将疲劳、工作压力带回家。反之进家门前,先想一想,进入家门后让子女感到自己回来是与他们一同分享、吃饭、看电视,有同行同乐的感觉。
给时间和空间发展
12至20岁的青少年处于“自我探索期”,需要肯定和机会,困顿的原因或出于“不知自己有没有机会”。家长先要有正面信念,理解成绩非子女单一成就,“有个孩子想发展拍片,但不知如何向父母诉说”,亦要明白“啰唆是没有用”,给予子女空间改善,接受现时做不到。现时做不到,将来或会做到。
孩子与家长,同样欠缺空间。家长工作压力大,又担心子女发展,有许多时都未有察觉原来自己逐渐变得啰唆说教,慢慢地彼此间缺乏了情感互动与连系。其实,家长都要关顾自己的心灵需要、建立减压良方,以致自己有精神体力和耐心爱心,能给予多点时间和空间,学习进入年轻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