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童堕毙】亲友现场悲痛路祭 专家:留意子女异样宜解释不逃避
今晨发生两宗学童堕毙案!当中,大埔广福邨广祐楼一名11岁小六男童,疑祖母今年4月堕楼身亡影响,挂念逝世亲人,加上父母感情问题,生前情绪受困扰。今午亲友在平台位置进行路祭;有专家称,家长一旦发现子女出异样、作出伤害自己行为,应主动关心了解。另外,家长应向子女解释亲友离世状况,“直表对话总比逃避好!”
临床心理学家:自杀或会引起模仿效应
临床心理学家叶妙妍表示,有研究指出家人自杀或会引起“模仿效应”,其亲友自杀机率相对高。但叶指,由于不清楚肇事家庭情况,或许有其他问题及因素致男童选择堕楼。她续指,有儿童遇到危机或问题未能解决时,有机会选择轻生。家长应该密切留意子女状况,亲子关系亦为重要。
家长有可能忽略子女异样
另外小朋友遇不开心,有机会以直接及间接方式表达自己,甚至说出:“想死、唔想做人”但有时家长可能忽略;叶续称,一旦发现子女出异样、不开心及烦恼,例如:喊叫、发脾气、未能入睡、拒上学、不想进食及玩、没有动力及心机、不理会其他人、甚至作出伤害自己行为,家长应该帮忙开解及沟通。
校方生命教育重要 提高同学抗压能力
叶更认为,校方可增加对老师的培训,必要时向有危机的学生提供帮助及辅导,而校内的生命教育亦为重要,帮助提高帮学生的心理健康。当校内有良好的气氛,增强应付压力及抗压能力,亦有助提高同学间互相照应的风气。“提高同学之间嘅关注,(同学)有咩异就可以通知老师!”
家长不应该逃避现实 有必要向小朋友解释
叶兆辉:与小朋友直表对话 总比逃避好
港大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表示,很多时候家人未必懂得处理,直系亲属自杀后的情绪支援。有时候,家人或会对小朋友以“唔好提”的方式处理。但叶认为,有必要向小朋友解释状况,“直表对话总比逃避好!”
由于小学六年级已经懂事,需要透过沟通疏导小朋友情绪,不应该老是逃避。叶建议,家长应该意小朋友的情绪状况,一旦发现对方有不妥,应该询问及聆听小朋友有何不开心、担心及困难等,如果家长未能解决子女情况,应尽快向专家及社工求助。
网上小册子:如何疏导子女情绪
另外,坊间及互联网有介绍如何疏导小朋友情绪,以协助家长了解子女情况,例如小朋友不妥的征兆、如何正面面对哀伤的态度、如何适应丧亲后生活等,让小朋友尽早得到协助。
而网上小册子“孩子,走下去 - 陪伴孩子从哀伤中成长”中提及,孩子会思念过去许多与亲人的片段,与他们共同怀念亲人,例如翻看旧照片、分享回忆等;小册子亦提及约6岁至11岁的儿童,已经意识到死亡是生命的总结、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等。文章更提及,家人及教师等成年人可为孩子提供支援,从他们从哀伤中成长。
求助网站和热线: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热线 : 23892222
医院管理局精神健康专线 : 24667350
东华三院芷若园热线︰18281
撒玛利亚会热线︰28960000
学友社学生热线:25033399
社会福利署热线︰23432255
生命热线 : 238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