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巴西】华侨制地道角仔 香脆芝心街知巷闻 养活几代人
在巴西,不论是高级食府,还是路边小店,都可以见到一款方形、炸脆的地道美食。巴西葡语称为pastél,当地华人会称之为“角仔”。角仔款色有大有小。做法是把面粉搓成外皮,里面放不同馅料,例如芝士、鸡肉、腌牛肉等,再下滚油炸得香脆。这种人间美食,原来与巴西华人有密切关系。今年64岁巴西广东华侨李浓忠,是圣保罗市其中一间角仔店的老板。谈起巴西角仔由来,他指是上世纪40年代的广东华侨传入巴西。他在70年代来到巴西时,当时几乎所有圣保罗市的广东人,都是“造角仔”卖。在角仔店度过人生几许,对李浓忠来说,每一口角仔都是回忆。他有3个儿女,都是在巴西出生长大,如今2个已经在美国工作,他笑指:“他们都是角仔养大的。”
角仔是巴西名物,外皮香脆,咬下去每一口都溢出浓浓肉汁,混合香滑芝士,令人食指大动。美味的食物通常都非常“邪恶”,李浓忠指,角仔外皮材料包括猪油、盐、面粉及水,搅拌后再压成面皮。40年前都是人手制造,如今有机械帮忙,但压面皮功夫仍然考验体力。他又指,造角仔外皮,水的份量非常讲究,“水多一点,他便造不成,太干也很难打得成(面皮)。”
面皮打好后,会放上不同馅料,再把面皮对折压实,然后鎅出一只只角仔。李浓忠说,巴西角仔都是长方形,而不如广东角仔一样半月形,原因很简单,因为一横一直鎅法最快,最有效率。然后角仔会“即叫即炸”,确保香脆。角仔价钱视乎大小及店舖位置,大概5至10雷亚尔(巴西货币),即约13至27港元。
角仔经济学 反映巴西文化
经济学上有非正式指标“巨无霸指数”,评核各地区货币是否处于“正常”水平。李浓忠经营角仔店生意多年,由于角仔是普罗大众食物,他认为角仔生意“周期”,亦正好反映巴西人文化及经济。他分析:“巴西政府规定,每个月第5个有效工作日出粮。所以每月大概由5日至12日,生意一定好点,可以多卖一点。到每月15、16日,巴西人已‘洗晒钱’,角仔生意会差点。”但情况至每月大概20日便会逆转,因为巴西人都会预支部分薪金,有钱又可以买角仔。
巴西角仔做法:
李浓忠表示,巴西经济受政治环境影响严重,经济好时,最高峰一日可以卖出2,000至3,000只角仔。但巴西经济最差时,一日最少只卖20至30只。如今巴西经济亦比较差,李浓忠指,每日大概卖400至500只角仔。
角仔店起源 或由广东华侨引入在圣保罗市,现时仍然有不少角仔店,但即使巴西人都未必知道巴西角仔的起源。李浓忠说,自己1977年到达巴西,与别离20年的父亲团聚。父亲当时已在圣保罗有一间角仔店,所以自己到步第二日,已经开始到角仔店帮忙。他从父亲口中得知,早于40年代,广东华侨已经在巴西卖角仔,到70年代他抵达巴西时更兴旺,他说:“广东人几乎95%都是做角仔呢一行,养了我们几代人。”他相信角仔其实由广东人带入巴西,再不断改良迎合巴西人口味。他补充:“广东食物都有叫角仔,或糍仔,即糯米糍,都是一样道理。”
40年移民生涯,除了中间曾“转行”经营活鸡店,李浓忠说自己至少有25年时间都在卖角仔。他在巴西落地生根,3个儿女都在巴西出生。大女儿及儿子,都在美国读大学,并在当地工作,一个是会计师,另一个从事电脑工程行业。他透露一个孩子学费要20万美元,他笑指:“他们都是角仔养大的。”他透露𡥧女都刚刚大学毕业,自己已有退休打算,劳碌半生,是时候享儿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