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鸽袭澳】市民怨高官却避谈政治? 研究:异见者易遭当局报复

撰文: 陈润南 何宛儿
出版:更新:

强台风“天鸽”袭澳,澳门政府救灾不力引来怒轰,但不少澳门人却明言“闹政府但不讲政治”,令部分香港人大惑不解。
澳门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澳门与香港:合流或分歧》,指出澳门异见人士易遭当局报复,加上澳门人对中国人身份认同度较高,难以出现香港般有力的抗争力量。
有澳门民主派人士亦指澳门自60年代“123事件”后,中共大量培植亲建制社团,控制澳门民生及选举,一般市民认为“政治参与”属搞事,普遍不支持。
今次风灾势必成为本月17日立法会选举的议题,有分析认为或松动澳门建制派垄断的局面。

近年香港公民意识提高,社会抗争不断,但同属一国两制的澳门却相对平静,甚至风灾过后,政府救灾缓慢,澳门主流亦未出现强烈问责声音。港人不明白澳人为何不发声,澳门人亦不理解香港人为何热衷于“搞政治”。

风灾过后,政府救灾缓慢,澳门主流亦未出现强烈问责声音。(洪琦琦摄)

港澳政局不同 澳府可报复异见者

专门研究港澳政治的澳门大学政府与公共行政系讲师杨鸣宇,今年于国际学术期刊《亚洲调查》(Asia Survey)发表论文《澳门与香港:合流或分歧》(Macao and Hong Kong,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比较香港与澳门的政治,或可令港人更了解澳门现时政局。

由于澳门经济主要依靠赌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澳门不少专业人士例如大学教师、公务员、医生以至记者,都受澳门政府雇用或资助,因此政府澳门很容易对异见人士作出惩罚,例子如曾公开批评特首崔世安的澳门大学前副教授仇国平,就于2014年澳门“反离补运动”(反对离任特首保障制度运动)后,被校方通知不被续约。而赌业及金融业等私人领域,都需要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步伐与政府往往一致。而且澳门于2009年通过国安法,澳门的抗争力量更难以组织。

澳门不少专业人士例如大学教师、公务员、医生以至记者,都受澳门政府雇用或资助,因此政府澳门很容易对异见人士作出惩罚。(钟伟德摄)

澳门新闻界自我审查盛行

另外,研究引述理论指,身份认同可作为抗争运动的持续动力。港人近年对本土身份的认同度上升,而近年的社会运动强调身份认同,尤其是拥护法治、公民自由等核心价值,都有助抗争。相比澳门人对中国认同度比香港人为高,身份认同更多是“澳门人及中国人身份的混合”,研究认为这是澳门及香港社会动员力差别的一个重大分歧。

杨于研究中又提及,“澳门几乎所有媒体,包括电视、电台、报纸,都是由公共持有或政府资助,虽然没有官方审视制度,但自我审查盛行。新闻报道若可能危及政府稳定将不能刊出。”

学者总结,虽然澳门曾出现2万人上街的“反离补运动”,但澳门未来难以出现香港般有力的抗争力量,主要因为澳门的异见声音可轻易遭政府报复,而且澳门人对中国认同度普遍较高。

苏嘉豪表示,自1966年的“123事件”,葡国已半放弃澳门,澳人的衣食民生都靠爱国社团所包办。图为澳门社团于灾后派发救援品。(林若勤摄)

苏嘉豪:“123事件”后爱国社团主导社会

新澳门学社副理事长苏嘉豪解释,自1966年的“123事件”(澳门左派引入文革斗争,最终澳葡政府“认罪”)后,葡国已半放弃澳门,澳人的衣食民生都靠爱国社团所包办。另外,他指澳门的教育及传媒长期“去政治化”,公民教育不会教什么是宪制、法治、人权等,而媒体亦只讲民生,不讲政治,因此不少澳人都误以为“政治就是选举,政治就是骂政府”。他认为目前澳人对社团开始有不满,风灾后大家自发救援,未来可留意澳门会否发展到自发的公民组织。

苏嘉豪表示,不少澳人都误以为“政治就是选举,政治就是骂政府”。(林若勤摄)

澳学者:风灾或松动建制派垄断

澳门9月17日就会举行立法会选举,澳门大学政府与行政学系副教授余永逸指,现时身处“选举月”,今次风灾必定会对立法会选举有影响。

他分析选举立法会选举,澳门民主派的得票只有约两成,而按投票率“游离票”亦不多,所以今次风灾未必能为泛民增加选票。但他观察到,在风灾发生之后不少市民都对政府表现强烈不满,而风灾中影响较严重的地方以旧区为主,这些旧区则正正是工联、妇联等传统社团的“票仓”,若传统社团没有就风灾向政府施压,要求政府做好城市规则及旧区重整,或会动摇他们的“基本盘”。不过,余永逸指今次风灾政府应变的确差,所以不少过去亲建制人士都一反常态批评澳门政府。

余指今次风灾死伤严重、对澳门造成重大破坏,料可藉著立法会选举,进一步令政府正面回应市民诉求,亦是促请各司局部门加强协调、令公共行政运作更有效率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