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设住屋标准冀有独立厨厕 㓥房户批政府共租计划离地难受惠
全港居住在㓥房的港人数以十万计,年逾六旬的莫伯、育有一名女儿的林太亦是其中之一,长年累月忍受缺乏冷气的高温局热、水渗严重的生活日常。
面对新一届政府提出,由非牟利机构牵头提供“合租单位”的过渡性房屋,他们却没半点兴奋之情,直叹拟定月租4000元的金额“离地”,未能理解市民的真正所需,亦有天台户认为受惠者少,“边轮得到自己呀?”
在葵涌一幢唐楼,沿著笔直的长廊直走到尽头,就是林太一家三口的“蜗居”,约60呎的房间只有一张大碌架床,以及头顶一个小天窗,这个小小的通风口,每月价值200港元,“我由对面冇窗嘅单位搬过嚟,二千蚊加到二千二。”采访当天,气温逾摄氏37度,甫进房间已汗流浃背,但小房间没有冷气,林太仅以衣架勾起挂扇降温。
渗水问题困扰 6旬伯日行9层楼梯回家
年过花甲之年的莫伯,约6年前搬入葵涌一幢大厦约70呎的天台屋。房间左边是3张床褥叠起而成的“高床”,另一边的架掠著大大小小的胶盘、铁锅,但这些并非煮食用的工具,而是用来应付大雨、打风。
㓥房户理想单位想有冷气、独立厨厕
葵涌㓥房居民大联盟于7至8月期间,访问100户居住于㓥房、天台屋等基层家庭,以小组讨论形式,由20个基本住屋标准中,选出最重要的十项,结果反映居民饱受每年加租多于通涨、缺乏合理维修、没有独立厨厕、窗户及冷气等问题困扰。
成员吴堃廉观察到㓥房质素每况愈下,由平均100呎的单位,愈㓥愈细至近年50余呎,希望订出民间的十大住屋标准予政府参考,在制订短中期的房策时,更贴切㓥房户需要。对于陈帆提出共租概念,他指在讨论过程中,大部分住户均不愿与人共用单位,“过往‘七十二家房客’都系逼住先系咁,时代唔同咗,有得拣当然唔想。”
民间十大住屋标准
每年加租幅度少于通涨
不滥收水、电费
有签署租约
业主提供合理维修
人均居住面积不少于70呎
有独立厨房
有独立厕所
有窗、令室内通风良好
天花、墙壁没有剥落和渗水
有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