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设住屋标准冀有独立厨厕 㓥房户批政府共租计划离地难受惠

撰文: 黄静薇
出版:更新:

全港居住在㓥房的港人数以十万计,年逾六旬的莫伯、育有一名女儿的林太亦是其中之一,长年累月忍受缺乏冷气的高温局热、水渗严重的生活日常。面对新一届政府提出,由非牟利机构牵头提供“合租单位”的过渡性房屋,他们却没半点兴奋之情,直叹拟定月租4000元的金额“离地”,未能理解市民的真正所需,亦有天台户认为受惠者少,“边轮得到自己呀?”

全港有近20万人居住在环境差劣的㓥房之中。(郑子峰摄)

在葵涌一幢唐楼,沿著笔直的长廊直走到尽头,就是林太一家三口的“蜗居”,约60呎的房间只有一张大碌架床,以及头顶一个小天窗,这个小小的通风口,每月价值200港元,“我由对面冇窗嘅单位搬过嚟,二千蚊加到二千二。”采访当天,气温逾摄氏37度,甫进房间已汗流浃背,但小房间没有冷气,林太仅以衣架勾起挂扇降温。

林太曾向业主要求维修渗水的墙壁,惟业主以“咁巴闭,唔好喺度住啰”回应。(郑子峰摄)

月入仅八千 “共住”非基层冀望

一㓥13户的单位只设2个厨房、洗手间,林太指几乎30人共住一个单位,平日生活也以“斗快”解决,“排队冲凉最少半个钟,睇准边个出嚟就冲入去。”

对于新上任的运输及房屋局陈帆,有意推出“合法㓥房”,以共租单位模式,以成本价约4,000元租予公屋轮候册的家庭,共用一个单位,林太称全家月入仅约8,000元,政府的建议极为离地,“佢唔了解我哋冇乜收入,根本租唔起。”她续说,市面一个需要共用厨厕的单位,租金亦只是大概3,000多元,政府的定价似乎毫无吸引力。

莫伯的家面对剥落、渗水等问题,业主一直未为其修葺。(郑子峰摄)

渗水问题困扰 6旬伯日行9层楼梯回家

年过花甲之年的莫伯,约6年前搬入葵涌一幢大厦约70呎的天台屋。房间左边是3张床褥叠起而成的“高床”,另一边的架掠著大大小小的胶盘、铁锅,但这些并非煮食用的工具,而是用来应付大雨、打风。

本港房价高企,㓥房呎租数十元,但陈剑青称有富豪以呎租0.6元使用官地。(资料图片/郑子峰摄)

早前强台风“天鸽”来袭,单位的铁皮屋顶不敌强风大雨四处滴水,装满4大个容器,屋顶的渗水边墙已剥落,更露出啡铜钢筋,业主却只愿意用玻璃胶修补。炎夏之时,由于石棉瓦顶吸热,莫伯指室内至少比外面高出4度,“太热顶唔顺,就行出走廊抖下。”莫伯认为“共租”计划的供应数目有限,实际帮助不大,“老实讲,帮到几多个,咪又系政策上交代吓 。”

㓥房户理想单位想有冷气、独立厨厕

葵涌㓥房居民大联盟于7至8月期间,访问100户居住于㓥房、天台屋等基层家庭,以小组讨论形式,由20个基本住屋标准中,选出最重要的十项,结果反映居民饱受每年加租多于通涨、缺乏合理维修、没有独立厨厕、窗户及冷气等问题困扰。

成员吴堃廉观察到㓥房质素每况愈下,由平均100呎的单位,愈㓥愈细至近年50余呎,希望订出民间的十大住屋标准予政府参考,在制订短中期的房策时,更贴切㓥房户需要。对于陈帆提出共租概念,他指在讨论过程中,大部分住户均不愿与人共用单位,“过往‘七十二家房客’都系逼住先系咁,时代唔同咗,有得拣当然唔想。”

葵涌㓥房居民大联盟访问约100户居民,有关住屋标准的要求。(郑子峰摄)

民间十大住屋标准每年加租幅度少于通涨不滥收水、电费有签署租约业主提供合理维修人均居住面积不少于70呎有独立厨房有独立厕所有窗、令室内通风良好天花、墙壁没有剥落和渗水有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