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院男病人左边身突瘫痪 院方:脑部有不寻常气泡
伊利沙伯医院一名患严重肺炎和多重器官衰竭的68岁男病人,需长时间插入导管进行全静脉营养疗法,住院约4个月的他上周五(18日)左边身突然瘫痪,经跨专科会诊及电脑扫描发现病人右脑出现微细气泡,临床征状与左边身体出现急性中风吻合。由于脑内出现气泡属不寻常事件,因此医院将个案分类为医疗风险警示事件。院方将成立根源分析委员会调查事件,在8周内向医管局提交报告。
病人左边身突在上周五瘫痪 右脑出现微细气泡
该男病人今年3月17日入住伊院深切治疗部病房,后来他出现大、小肠缺血情况,4月6日及4月8日分别接受紧急肠道切除手术和外置造口术。由于病人术后出现短肠综合症,需长时间插入导管,进行全静脉营养疗法补充营养液。
伊院表示,病人在住院期间情况一直有所改善,但约4个月之后,即到上周五中午,病人情况突然转差,左边身体出现瘫痪,医护即时为病人急救,经深切治疗部、脑内科、急症室毒理学和放射诊断部医生为病人提供跨专科会诊及电脑扫描,发现病人右脑出现微细气泡,临床征状与左边身体出现急性中风吻合。由于脑内出现气泡属不寻常事件,因此医院将个案分类为医疗风险警示事件。
病人现时情况严重 8周内查出现气泡因由
病人于上周五(18日)转送到昂船洲的高压氧治疗中心,进行高压氧治疗,并在翌日(19日)凌晨4时半转到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深切治疗部接受治疗,病人现时情况严重。院方事后已向病人家属详细解释和交代病人的情况及治疗方案。院方会继续密切监察病人情况,提供适切治疗,并会深入调查病人脑部出现气泡的因由。
伊院在事后已透过“早期事故通报系统”,适时通知管理层和医管局,伊院将成立根源分析委员会调查事件,在8周内向医管局提交报告。
香港大学内科学系脑内科教授张德辉表示,动脉属禁闭式循环系统,即使有破口亦会渗血,空气难以进入。因此,他相信最有可能是导管接驳病人血管时,驳位未有完全紧接、喉管破裂,又或输液包内有空气,致气泡经导管进入静脉,有机会上脑堵塞毛细血管,令病人出现缺血性中风。一般而言,即使有20至30毫升空气经导管入静脉,经右心房及心室后,会先经肺部,可透过换气功能排出空气,只有在大量空气入体内的情况下,才有机会上脑。
但张德辉指,约3至5%人有卵圆孔未闭症,即左右心房中间存有小孔,虽然小孔未必对日常生活有大影响,但若有气泡经此孔直接上脑,可致脑部血管栓塞。若病人当时平躺,气泡可能会流向手臀,但若坐起身,气泡就有可能上脑,令情况更严重。
至于其后院方安排病人接受高压氧治疗,张德辉相信主要是希望透过加压将气泡融入血液,再经肺部排出气泡,尽量减低对脑部的影响。
医生推测:多个罕见情况出现才致事故
有深切治疗部医生表示,事件看上去非常离奇。手术在4月发生,若是手术过程出问题,理论上不会在8月才中风。
他推测可能导致事件的原因,是需要多个罕见情况配合。首先是静脉营养液疗导管有破口或忘记关上。若有破口,加上病人因缺水血液含量少,此时如果病人大力呼吸,体内便会造成负气压环境,空气会被“扯”入静脉,形成血管气泡。
原本静脉有气泡,气泡经过肺会被肺部的血管阻隔后,然后被身体吸收,但若果病人有不常见的卵圆孔(Patent Foramen Ovale)问题,即左右心房之间有小孔,气泡可以走入动脉,从而上脑。
他指,调查或可从导管是否有破口,以及病人是否有patent foramen ovale问题出发,食道超声波可以检查该症。他强调,事件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