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三)】内地纪录片导演 呈现跨性别性工作者之痛
跨性别人士与性工作者,经常受到外界歧视,社会往往用猎奇眼光注视他们。内地却有纪录片导演却以平实的镜头,捕捉跨性别性工作者士如何惨被身边至亲嫌弃,以及如何勇敢面对歧视,希望让大众脱下有色眼镜。
最深刻的是她们提及自己的婚姻与子女,事前,我无法想像原来她们会家室,她们确实跟正常人无分别。
29岁的刘言, 2011年加入关怀少数族群组织“爱之援助”,2013年被委以重任,拍摄跨性别性工作者的纪录片《女夭儿》,一人分饰导演、摄影师及编剧三角,不是电影专业出生,却成为他的优势,以最平实的镜头,拍摄两位跨性别性工作者,镜头下的她们勇敢面对歧视,但家人的不接纳,最令她们受不了。有跨性别性工作者坦言:“其他人歧视我,我一点也不介意,但我接受不了,连家人都不接纳我。”
跨性别最痛 家人不接纳
事前没有准备太多,主人翁答应受访,刘言就带着摄影机记录,所以影片像镜子,反映她们的真实人生。
女主角小仪出生于保守的农村,农村社会对跨性别、同志等议题毫无了解,但作为家中唯一男丁,家人接受不了她的变性意愿,她只好离开出生地,开展新生。影片中,她回忆几年前做隆胸手术,母亲陪伴在旁,但跟她说:“做手术吧!做了就不要回家。”这句话像一根刺,直刺心底。在众多跨性别者之中,小仪是幸运的一个,手术后,母亲还是对她百般关怀。
另一主角女主角欣欣,年少时就了解自己性向,不想结婚,却受不了父母压迫,娶了老婆,生了男丁,圆了家人的抱孙梦。儿子现年5岁,以往一年一会,新春时节回乡探望他。不过,自从留了一把长发,欣欣就再没有回去,影片中她透露:“我很想见我的孩子,但我回不了去,以现在的女相回去,孩子接受不了。”一头秀发,对她而言,是女性身分的象征,骨肉之情与实现自我,只能二择其一。
拍摄期间,曾经有跨性别性工作者向刘言透露心声,“其他人歧视我,我一点也不介意,但我接受不了,连家人都不接纳我”。刘言听到这句话,百般滋味在心头。
雌雄同体 落入性别定型陷阱
除了别人不接纳,有时候,跨性别性工作者亦会自我质疑,落入性别定型的陷阱。
“做完胸部手术,才会感觉是个完整的女人。”电影中,欣欣随心而说,却是跨性别人士的心声。她极渴望拥有丰满身材,后悔年青时因惧怕而没有隆胸。多年来,与跨性别人士相处,刘言认为她们比其他人更著重外表,丰满的胸部、秀长的头发建构了她们的女性形象,不过他又指出山东的跨性别人士以男跨女为主,她们用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来建构身分,反而跌入社会定型的陷阱。
“当她们提及自己的婚姻与子女,事前,我是无法想像的,原来她们确实无异于一般人。” 刘言期望社会思考性别的多元化,对男女,甚或跨性别人士有更多包容。他说,这确是一部很具挑战“性”的作品,“它挑战的并非是拍摄技巧和剪辑难度,而是公众对于性、性别、亲密关系以及性工作的理解和接受”。
但愿影片成为桥梁,让更多人了解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