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署寄语萌轻生念头者:“多给自己10分钟,找人倾谈”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接连有学生自杀,引发社会关注。社会福利署认为,现时不是追究责任的时间,各界应反思可以为学生做些甚么。社署建议老师在课堂讲少5分钟书,分享自已的想法;父母亦应抽时间与子女倾谈,给何面对压力,并检讨是否对子女期过高。社署亦会在8月前成立“家长治疗小组”,协助有特殊需要的家庭。
社会福利署总临床心理学家刘家祖呼吁全城向自杀说不,他认为现在不应该指摘谁做得不足,不应该用自杀问题“抽水”。他指导致自杀事件频生的因素众多,包括经济和学业压力等问题永远都会存在,在问题累积至临界点时,或有人“顶唔住”而选择轻生。
刘家祖建议老师在课堂讲少5分钟书,和同学分享自己对近日自杀事件的想法,教导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亦建议父母抽时间和子女倾谈,问孩子会如何面对压力和逆境,若子女未能回答可以借机教育。
他认为近年不少本港父母对子女过分保护,或会削弱孩子的抗逆能力,又认为家长要检视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是否过高。
如果真的有想死的念头,但无论如何多给自己10分钟,找人倾谈,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社交媒体上的朋友也可以。
刘家祖指过去许多研究发现寻求自杀者其实不想死,只是想解决问题,不想受痛苦的情绪影响。他提到要明白有些问题未能能够解决得到,但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观念,“如果真的有想死的念头,但无论如何多给自己10分钟,找人倾谈,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社交媒体上的朋友也可以。”
他明白社交媒体兴起,无法禁止人分享自杀新闻,但他提醒“睇得多是唔好的”,指负面新闻对一些本身情绪问题已在边缘的人打击更大,故要留意自己和身边人对自杀新闻的反应,发现情绪受到严重影响的话需要寻求帮助。“已知的研究已说明自杀是有模仿效应。”
而社署正有初步构思,成立家长治疗小组,为有特殊需要,或本身孩子有情绪问题的家庭提供协助,细节有待进一步研究,期望今年8月前能成立。社署亦会加强宣传,今个月底推出“办法总比困难多”、“拥抱希望,珍惜所爱”等宣扬正面信息的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