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悟空传+战狼II+建军大业:香港人的奋发目标
【睇完影评,有嘢想讲?用香港01 app 入嚟撑场beta,有记者、博客同你一齐玩金像奖2018大讨论。】
这个暑假,中国电影票房数字成为全球影坛热话。一部起初没有太多人看好的主旋律动作片,竟然破尽票房纪录,数字惊人,荷里活也纷纷讨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以往香港观众大多对这类电影没有兴趣,但这火红现象难免令人好奇,笔者从来不看这类电影,也抱着怀疑心态看了一次。看过以后,当然失望。不过独立地抨击这类电影,其实意义不大。笔者觉得有意思的,是三部在大陆同期上画,以动作场面挂帅的电影中,原来都有不少香港元素。
最值得留意的,是郭子健导演的《悟空传》,明眼人都看得出当中的香港隐喻,本来被夹在两部主旋律大片之间,不算很被看好,结果票房却令人满意;《建军大业》大抵是香港人最不感兴趣的了,但招揽了刘伟强执导,看中的是香港导演处理类型片的能力;《战狼 2》奇军突出,吴京从此成为大陆的天王巨星,但他毕竟已在香港闯荡多年,第一部自导自演的作品《狼牙》(2008)也是香港电影,《战狼 2》的女主角卢靖姗(Celina Jade)也是吴京合作过的香港人,《战狼 2》的成功,不能说没有香港的根基。
本文无意攀谈关系,只想从这三部电影出发,粗浅地谈谈香港影到底可以如何自处、驰航?
无论票房多高,从艺术角度看,这三部电影其实都不能算是好作品。制作水平无疑是有进步,但相对于荷里活或韩国等成熟工业,还是有一段距离。这三部电影的最大缺点,都在剧本。《建军大业》与《战狼 2》的“主旋律”元素,当中“忠党爱国”的民族主义操作,香港观众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即使暂且不谈政治宣传的动机,只论剧情组织、内容取舍、角色描写,这两部影片的缺点,恰巧可照出我们必须加强的部份:
一、前者刘伟强建军“献礼”,我们这一代毕竟都是看《古惑仔》系列长大的,对这位导演虽未必有多大感情,但也想知道他被招揽拍《建军大业》,到底带来了怎样的景象。
在政治诠释上,他自然没有多少发挥空间,这次官方显然看中的是他拍商业片的能耐,刘伟强接受《明报》访问,自言“我想的只是如何拍得好看”,不过笔者从前没有看这些“伟大”电影的经验,第一次看到这类“建设”,感觉还是很“震撼”。我最惊讶的,不是影片未如刘伟强所言的“拍得好看”,而是竟然是这么空洞。连场战争就只被拍成不断轰炸,太多腻人的叫喊与蛮冲,纵有些有趣的如以手榴弹作 POV 的投掷镜头,也被太多爆破的 top shots 掩盖了。
在杀杀杀,杀杀杀,在鎗声和炮声以外,这部戏几乎就没其他内涵了,历史只被粗浅地交代,仿佛赤裸裸地告诉天下人当时几股势力如何互抢地盘互相杀戮,难道这就是刘伟强说的“今次我的角度几中肯”?
有网民揶揄刘伟强在拍战争版“古惑仔”,国共都被描绘得有如黑帮组织(事实上戏中也讲到双方如何游说、接受帮派人士协助),“小鲜肉”们饰演历史人物也全无厚重感,连叶挺后人也不得不出言投诉。至于左派革命的理想和情怀,影片中只沦为口号,时代背景只简单提到,人民生活亦无深入刻划,而戏中的“反派”如蒋介石,对政敌固然是心狠手辣(一开场就是四一二白色恐怖,杀个血流成河),对社稷也不见得有多重视,只顾着讨好宋美龄,但如此写法未免流于肤浅,将复杂的人物拍得简单。刘伟强自我解读︰
“佢当时觉得使乜理共产党啫,沟吓女算数啦,但佢有冇谂嘢?佢有谂。”
这般简化,不能算是他所言的“客观铺陈”吧?
二、至于《战狼 2》,片中有句对白︰
“他一出现就开始死人。”
这恰巧是最佳的的评语。以银幕上的死人数量、惨烈情况而论,《战狼 2》说不定比《建军大业》更“厉害”,后者还可说是在打仗,敌人攻来,不是你死就我亡,前者却分明就是制造借口拍屠杀场面,而是死的多是非洲无辜平民,顺不顺从都要被杀,仿佛生命不值得尊重似的。
我们不能推说这是战争片、动作片,就能为当中的血腥解脱,八十年代同类的荷里活动作大片,例如《第一滴血》(Rambo)系列一类电影,摆明吹嘘美式英雄(及军事力量),军阀奸党同样是杀人如麻,主角歼敌更是幕幕暴力,但也少有这样肆意杀害平民的场面(特别是第一集)。
如果《战狼 2》的票房数字反映了某种嗜血的欲望,那就相当可怖了——据说中央戏剧学院女教师尹珊珊批评影片后网民围起而攻,但至少“血腥”一点她可是说得没错。事实上,即使是曾经卖座的《第一滴血》,十年前就已沦为没多少人看的二三流之作了,中国如果觉得已经崛起,没理由只循美国昔年的老路,否则不过是人有我有的发泄而已,不要谈什么艺术了,连健康的电影工业发展也算不上。
看来,吴京在香港学习到的,除了刻苦奋斗,就只是近年贫弱的动作片想像。他这十年来参演过的,无论是本土电影还是合拍片,剧本都不算上乘;至於戏中他一脚踢死强行收地的恶霸,随手抓到在空中的碎玻璃飞掷杀敌,以至末段的坦克大战,这类夸张的动作设计,大抵已胜过香港昔日“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标准了吧?
其实,《战狼 2》涉及较复杂的国际关系,本来可开启讨论,但剧本原来只不过为讽刺美国无用,强化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形象(但其实往往是雇佣关系、资助与受资助的关系、保护与受保护的关系),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当然,《战狼 2》的定位本来应仅如荷里活二三流动作电影,没想过要严肃、严谨地写成政治惊悚救援片吧。说起来,香港在这方面也不见得出色,写政治、写国际关系,也不过就是《寒战》(2012)、《赤道》(2015)的水平,难怪沈旭晖等人多年来疾呼香港人要学好国际政治了。中国现在动辄以亿元计算的拍摄成本,香港难以企及,我们的本土题材当然要拍好,但不可能将警匪片、动作片、黑帮片、惊悚片等擅长戏种都拱手相让。要拍得好,剧本就是关键。
郭子健的《悟空传》却是令人一则惊喜,一则可惜。惊喜的是他能以不算很高成本拍成极具漫画风格的电脑打斗特效,《救火英雄》(2014)票房大蚀,这次在大陆影评虽然不佳,票房倒算合格,而且“明知输都要打!”正是他喜爱的题材,又能暗渡陈仓暗喻雨伞,创作过程虽然艰苦,但对他来说应该是满足的。
可惜的是剧本始终过於单薄,参考周星驰设定和笑位(未读今何在的小说原著,未能比较)之处也太多太明显,而且前段校园闹剧的拍法,托不起后段天崩地灭的神魔大战,何况一开场无端就挥捧大打大闹,结尾期待看悟空战天尊的时候,却手抱美人喊苦喊忽该打不打,节奏控制也令人摇头。
郭子健的剧本始终是过于简单,情怀虽浓,却总是流于喊口号;写人物往往只重主角而轻配角,像巨灵一类半技安半阿福的角色,今天已难引人发笑,何况这套戏又没有大雄。如果有林敏骢这类性格演员还好,否则就难演出什么印象来。
都说《悟空传》是后雨伞电影,郭子健当然是不会承认的,香港人看得明白就好:
“在你感到最无助最无力的时候,才是你真正觉醒的时候。”
见证这星期的法庭判决的香港人,自更深有会心。
不过这种解读虽然可令香港人有所同感,似乎有点自鸣得意,如廖伟棠不久前撰文《〈悟空传〉——“反叛”被经典化之后怎么办?》,就直指“如果一切早已在各种作品中被经典化的‘反叛’形象,都能作为香港的抗争的隐喻的话,抗争本身的意义反而被多重形象的附会解构了。”
廖伟棠的说法无疑值得讨论,我同意他上引的提醒,但也认为《悟空传》可发挥之处不止于此。
先撇除孙悟空反叛形象的挪用问题,他希望观众不要再有“我已经熟悉被挑战者的潜规则,我可以安全地玩耍其间”的沉溺,可是他其实也写过《〈美人鱼〉:同舟共济的怪咖族群 五味杂陈的香港隐喻》的解读,将畸零的美人鱼群说成是难以寻找同类的不合时宜的“理想”香港人。《悟空传》写人也许不如《美人鱼》复杂、生动,但廖伟棠若看到畸零人鱼族赖以同舟共济的那艘破船,是现今香港的缩影,则不应该没看到郭子健的花果山有什么含意——长期被天机仪监控,原本的生机被抽干了,妖云只手遮天,要反抗,还是得扬起那块像雨伞的彩虹布,结果却无奈被天尊赶尽杀绝,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一般。《悟空传》的隐喻,在这星期看来更具意义了。
当然,我们不能不问的,也是《悟空传》到底尚未能深入刻划的,就是除了悟空以外的人的处境。
阿月本为仙女,却被天庭贬至凡间忘记一切,她对应的是什么人?天篷为爱反抗,从建制红人走上抗争路,现实中有这样的人物吗?悟空在故事中乃“魔”的转生、后裔,这“魔”意有何指?反之,杨戬半人半神,他明白凡人的可怜处境,最终虽依附建制,却在关键时刻共同抗命,他到底是为了公义?为了私怨?还是见风驶舵,与悟空合作只为除去天尊好让自己能上位?香港有这样的杨戬吗?
我们都想反抗天朝天命,《悟空传》最大的隐喻,原来是“觉悟”了的悟空还需有“变节”的天篷和“黑白通吃”的二郎神相助,才能打场胜仗(而且赢了的不过是上圣天尊,尚未触及天庭的真正有势力者)。《立场新闻》有篇文章《5 分钟看懂国情片〈悟空传〉》说“习近平就是杨戬”,似乎太附会了吧?在目今的香港,我们何处找天篷与杨戬去?我们都想当悟空,却最不了解杨戬。可是无论前路是天逢是杨戬是天尊,香港人都要毋忘做花果山孙悟空。
《建军大业》的香港执行者不了解政治之复杂;《战狼 2》的香港学师者未能扩阔国际视野;《悟空传》的香港创作者抛出最残酷而又最务实的问题后,只能作出“我来过,我战斗过,我不在乎结局”的呼喊/感叹。学习历史与政治,学好国际视野,学会如何增强实力,对电影人来说,首要是写好剧本,对香港人来说,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了。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