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颈鸦数目急跌逾八成至不足2,000只 观鸟会倡升级至“易危” 

撰文: 邱书泳
出版:更新:

有团体调查发现,近危乌鸦“白颈鸦”数目由以往估算的一万五千至三万只,急跌至现时不足2,000只。团体估计数目急跌是由于内地农民捕杀鸟类所致。观鸟会建议,将此鸟种级别调升至“易危”,加强保育。

白颈鸦独特易认,身体大部分为黑色,配上覆盖其后枕、前胸及上背的白色颈带。(谢伟麟/香港观乌会提供)

AEC 执行董事利雅德及其团队用十年时间,于广东为“白颈鸦”进行研究,白颈鸦以往被记载常见,但经过野外调查,发现总数少于2,000只,远少于以往估算的一万五千至三万只。

利雅德及其团队为了解白颈鸦,为此鸟种进行有系统的种群评估,报告更于上月的《Forktail》发表。团队先收集1855年至1980年的文献,然后分析白颈鸦的分布,发现牠们主要在南中国及越南北部,之后便于2003年至2014年期间,于广东进行野外调查。调查期间,研究团队亦向区内多位鸟类专家及保育专家收集资料,发现此鸟种在很多地方已变成“罕有”,此鸟种更于2004年被调升至“近危”级别。利雅德表示,已向国际鸟盟提交研究报告,正等待他们对白颈鸦升级的结果。

AEC Ltd总监利雅德就最近收集到有关南中国地区白颈鸦种群的分布资料,其研究团队刚于国际研究期刊《Forktail》发表研究成果。(邱书泳摄)

研究发现白颈鸦的总数少于2,000只,远低于以往估算的一万五千至三万,当中最大的种群栖息是大别山地区,共录得450只,而仅次是录得362只白颈鸦的香港,占总数近两成。而香港发现最多白颈鸦的地方是米埔自然护理区,录得173只,其次是大埔汀角有117只。利雅德表示,白颈鸦数目锐减,主要因为人为因素,例如有内地农民会捕杀鸟类以保护农产物。

白颈鸦主要集中在鱼塘及湿地,香港观鸟会研究经理余日东表示,要先保护好环境,才能令罕有的鸟种栖息及繁殖。他又提到白颈鸦是腐食生物,可以分解鱼类及动物的尸体,是大自然的“清道夫”,故此香港观鸟会的一个香港鱼塘生态保育计划,正能与渔民合作,不但提升鱼塘的生态价值,更能让白颈鸦有更好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