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心脏起搏器 治疗心跳过慢 细小如药丸免驳电线

撰文: 朱韵斐
出版:更新:

俗语说“年纪大、机器坏”,每分每秒不断跳动的心脏,其实可因自然老化、冠心病等,跳动得愈来愈慢,这些人会晕眩、呼吸急促,甚至突然昏迷。要将心跳“拨回”正常速度,主要治疗方法是置入心脏起搏器。不过,起搏器的电池耗尽、电线老化等原因,患者需要每隔7至10年更换,惟引起并发症的风险高。本港约1年多前引入了最新一代的起搏器,体积小如一粒药丸,毋须在心脏血管内置入电线,手术风险大减。

奚小娴说,不少长者以为心跳过慢的症状是老人家必然经历阶段,而未及时察觉患病。(朱韵斐摄)

正常人每分钟心跳约70次,但心脏跳动会因自然老化、内分泌失调、冠心病等原因变慢,严重者跳动少于每分钟40次,也可能出现3至6秒心跳停顿,令血液不足够供应身体各部分而晕眩、呼吸急促、疲劳、脚肿等,甚至突然昏迷。

不少长者以为心跳过慢的症状是老人家必然经历的阶段,而未及时察觉患病。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助理教授奚小娴医生指,心跳过慢是常见的昏迷原因,若未及时治疗或危及性命。本港平均每100万人,就有150至200人因心跳过慢而需要植入起搏器。

吴女士(左)今年初体内植入最新型的无线心脏起搏器,至今情况良好。(朱韵斐摄)

有患者曾4度置入心脏起搏器 再接受手术风险高

现年74岁的吴女士,早于1993年时突然晕倒获送院,确诊心律不正和其中一种心跳过慢的病症,因此植入了传统心脏起搏器。由于电池耗尽、起搏器电线老化等问题,曾于2001年、2010年、2014年3度换起搏器和电线,至今年初再需要更换装置,由于吴女士已接受多次手术,再更换电线出现并发症的风险高。玛丽医院遂选择为吴女士在植入最新型的无线心脏起搏器,至今情况良好。

奚小娴示范,传统起搏器会置于胸口左上方皮下,其电线有机会因患者手部动作及心肚跳动受到拉扯致电线松脱。(朱韵斐摄)

奚小娴指,传统起搏器透过置入血管内的电线连接心脏,当心跳过慢就会发挥作用,但电线有机会因手部动作及心脏跳动受到拉扯致松脱,其电力亦只能维持7至10年,其后需要更换新装置,约7至20%患者有机会因手术出现并发症,包括细菌或真菌感染。

新型起搏器(左)的体积较旧款(右)大减90%,大小如药丸般小。(朱韵斐摄)

新型起搏器体积大减90% 大小仅如药丸

本港约1年多前开始引入最新一代的无导线微型起搏器,至今已完成约200宗手术。新型起搏器每个成本约9万元,高于旧起搏器每个成本3万至5万元;前者体积大减90%,大小如药丸,经手术置入心脏后无须电线就能发挥起搏器作用。奚小娴指,新装置能减少约一半的手术并发症,病人术后康复时间短至1、2日就可正常活动,惠及吴女士这类病人,毋须再经历高风险置换手术,但新装置的电池寿命同样为8至10年,届时患者可能要再次在心脏内置入多一个起搏器。

奚小娴(右一)指,新起搏器能减少约一半的手术并发症,病人术后康复时间短至1、2日就可正常活动。(朱韵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