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心房颤动引致中风个案15年间 上升3倍 新药助减风险

撰文: 陈芷昕
出版:更新:

中风除了是香港第四位杀手外,亦是引致成人残障的主要原因。中大一项研究发现因心房颤动引致中风个案15年间,上升整整3倍,主要影响没有服用抗凝血药病人,尤以老人家为多。而2011年新推出的抗凝血药(NOAC)能更有效预防中风及减低抗凝血药的副作用,惟过去常用的抗凝血药只需约1元一天,而新药则需要20至30元一天,价钱上升至少20倍。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临床专业顾问苏蔼欣讲解心房颤动引致中风的情况。(卢翊铭摄)

中大是次研究针对由1999年至2014年间,缺血性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总共3,849名病人。研究发现65至72岁的长者是高危患者,最有机会因房颤引致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在过去15年间,增幅达3.7倍,比较超过80岁的3.5倍增幅还要高,而房颤病人服用抗凝血药能有效减低70%的中风风险。

房颤病人中风风险每年增10%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临床专业顾问苏蔼欣指出心房颤动病人中风风险每年大幅增加10%,而因房颤引致的中风较其他原因严重,死亡率亦相对较高。研究中随著医护人员对房颤认知增加,已知有心房颤动的人数及新确诊的房颤数字亦有上升趋势。1999年因房颤导致缺血性中风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人数只有84人,但同比增加,2014年已上升至321人,升幅接近4倍。

中大研究发现,因心房颤动引致中风个案15年间,上升整整3倍。(卢翊铭摄)
骆先生患有血压高及心房颤动,曾中风,幸好在黄金6小时内完成手术。(卢翊铭摄)

新药价钱贵二十倍 副作用大减心房颤动病人过去会服用抗凝血药华法林(Wafarin),但华法林副作用严重,有机会令病人出现内出血或脑出血情况,所以服用人数不多。但2011年面世的新抗凝血药NOAC 有助病人减70%中风风险外,副作用只有轻微肠胃问题,减低出血风险。

过去任职厨师的骆先生,现年63岁,过去曾经接受通波仔手术,患有血压高及心房颤动。今年6月做家务期间突然感头晕,右半身不能动亦不能说话,出现缺血性中风,送到医院后,有机会在黄金6小时内,经手术取出血栓。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学副教授梁慧康解释,骆先生可在黄金6小时内完成手术,对他身体影响不大,是十分幸运,强调应防患于未然,及早服抗凝血药,减低中风风险。而骆先生出院后,长期服用新药NOAC,健康情况良好,早前更到马来西亚旅游5天。

而梁慧康又指老人家十分担心出现残疾,中风正是成人残疾的主因。当心房颤动病人心跳不规则,影响心脏内的血液循环,形成血块,而血块流到脑血管做有机会出现阻塞,很大机会令病人出现缺血性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