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理大社创研讨会“社区营造在北都”汇聚跨界别智慧共建宜居未来

撰文: 王玥晨
出版:更新:

说起香港的核心商业区,大家一定会联想到维港两岸的中环、尖沙咀等地区。政府于2023年公布的《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已展示了北部都会区(北都)将成为香港未来20年的策略发展重心,这不仅改变了香港“重南轻北”的发展模式,北都也将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引擎。随著居住和工作人口快速增长,北都会出现新的社会需求和社区型态。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J.C.DISI)于9月28日举行了一场以“社区营造在北都”为题的社创研讨会,望以此促进跨界别合作,塑造一个个可持续和具有包容性的社区,建构完整而充满生命力的北都!

得到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助,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J.C.DISI)连续六年进行了理大赛马会社创“骚‧In‧庐”计划。J.C.DISI联同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香港社福界心连心大行动及香港规划师学会三大策略伙伴,举办了该计划的第十八季“十万分一”社创研讨会,以“社区营造在北都”为题,“超前关注”北都社区营造的机遇与挑战。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致欢迎辞,为研讨会揭开序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女士和理大暂任副校长(校园发展及设施管理)及J.C.DISI总监凌嘉勤教授担任主题讲者。社创研讨会汇聚跨界别学者及专家讨论北都社区营造的重点议题,包括“城乡共融”、“营造15分钟生活圈”和“整合社区服务”。在随后的圆桌对谈,一众嘉宾更从不同视角,就“北都社区营造者的愿景和进言”进行讨论。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致欢迎辞。

宁汉豪局长谈北都社区营造的三大挑战

宁局长以“北部都会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策略增长区”为讲题。她指出,北都是香港自回归以来首次以空间规划结合产业规划,主动去回应和善用国家发展战略和机遇的大规模策略性发展。她强调政府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必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学习并调整策略。

宁局长指出,北都将提供约3000多公顷发展用地,50万新增住宅单位和50万新增工作机会,以配合“南金融、北创科”的新产业布局。因应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北都将分成四大区域,各自赋予不同的发展主题和产业定位。最西端的洪水桥/厦村/元朗南/流浮山一带将发展为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洪水桥市中心跨境铁路站附近由2026年起陆续提供商业土地,逐步建设为新的核心商业区。新田科技城是创新科技的重点基地,位于落马洲河套区创科园首三座大楼会由2024年年底起陆续落成。随著基建的发展和居民的陆续进驻,宁局长认为是时候思考社区营造的软件配套,帮助新市民适应新环境。她强调新发展必须与旧社区互动,并兼顾自然环境的保护。政府将会在收地前尽早与受发展项目影响的住户沟通并提供安置补偿,还会透过多层现代产业大楼,提供机会让受发展项目影响的棕地作业者升级转型。

宁局长提到政府面对三大挑战:包括新发展和旧有社区如何融合;发展和自然环境如何并存;以及新产业与住房、商住发展如何互相配合。她强调“城乡共融”及“发展与保育并存”是未来规划的核心原则。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将积极运用创新思维,提出全方位的土地开发方案,并善用市场力量,以加快发展进程。最后,宁局长指出政府将透过前期规划及城市设计,保护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增设休憩区和文物径,以促进新旧社区的协同发展。政府的目标是在2032年前完成北都40%新发展土地的平整和40%新增单位的落成。她期待各界共同努力,向政府提出建言,推进北都的可持续发展。

凌嘉勤教授从城市规划角度提出北都社区营造八项刍议

作为协助前特首制订《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主要参与者,凌教授在演讲中强调政府首度将“政府主导、社区营造”概念纳入政策文件,标志著政府著力主导建设宜居宜业及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他指出,北都发展带来六项历史性突破,包括改变香港“重南轻北”的发展格局,确立港深双城关系,并透过城市规划实现“城巿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理念,营造具特色的世界级都会景观。

凌教授从城市规划师的角度,引述英国和本地学者的论述并归纳出新市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此切入他对北都社区营造八项刍议:

1. 落实香港策略规划的范式转移:从“发展导向”转为“宜居导向”;
2. 把“社区营造”纳入城巿规划操作系统;
3. “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与时并进,改变社区服务设施与人口基数挂勾的机械计算方法,加添新章节“包容及可持续社区的规划和营造”;
4. 开拓社区服务的新模式:提供综合性社区服务设施;
5. 超越房屋建设发展,及早考虑及照顾居民福祉的社区营造;
6. 让提早入住北都过渡性房屋及简约公屋的住户成为“饮头啖汤”的安居乐业得益者;
7. 塑造创新的大学与社区关系 — 大学的文康体设施可与社区共享;及
8. 港深共建共享儿童友好型社区、青年发展型城巿。

凌教授预计在人口结构上北都将成为香港最年轻的地区,将与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深圳毗邻发展,他期待港深双城可激发创新的社区互动。他又指出全世界都没有社区营造必然成功的方程式。他抱乐观态度,“现时是香港营造宜居、宜业、宜游乐生活社区的最佳时机,J.C.DISI愿与各界一同探索、尝试和行动。”

创新思维驱动北都 学者探讨社区营造三大核心议题

北都各地区会有不同的策略性定位及主题发展,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发展潜力及善用地理上的优势,并可分为四大区域,由西至东包括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创新科技地带、口岸商贸及产业区和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大量新社区会在北都快速形成。北都社区营造工作具复杂性及迫切性。社创研讨会以“城乡共融”、“营造15分钟生活圈”及“整合社会服务”三大焦点议题汇聚六位来自不同界别的学者及专家作分享。

(左起)单梁博士、梁锦诚博士、黄小慧博士、凌嘉勤教授、宁汉豪局长、林大辉博士、侯智恒博士、魏华星先生及黄智杰先生分享他们对“社区营造在北都”的见解。

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建筑及房地产学系副教授黄小慧博士,与作为上水原居民的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首席讲师侯智恒博士,从不同角度分析在北都实现可持续性的“城乡共融”之可能性。黄博士介绍了中国内地急速城市化下乡村发展的案例,并提出当中振兴乡村社区的三大关键要素:政府政策支持、社区/地方的领导能力及村民团结,及其对北都社区营造的启发。侯智恒博士倡议政府、商界和非政府机构善用当区的传统节庆,转化为共享的盛事,以吸引城市居民参与。总结两位学者所言,借鉴义乌的成功经验及重视原居民的参与,北都的发展可透过强调发展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和团结新旧居民,实现更具持续性的城乡共融。

在“营造15分钟生活圈”的议题上,奥雅纳工程顾问有限公司(Arup)助理董事梁锦诚博士分享多个香港及海外15分钟生活圈的案例,并分析在北都规划15分钟社区的三大重点:设施规模和服务范围的灵活配置,避免大型公私营住宅项目形成封闭式社区以确保城市通透易行、以及引入多样功能提升街道人气形成活动场所。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城市设计总监单梁副院长总结深圳社区生活圈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优”的历程,分享其中的“城市体检”和“南山人居七优”等社区工作,以及最近完成编制的《深圳市绿美完整社区建设导则》。他更介绍深圳从“儿童友好”和“社区共建”等多角度的社区营造探索。两位规划专家的分享揭示了15分钟生活圈的潜力与挑战,均需透过创新规划和设计来克服,以实现宜居的社区环境。

另外,香港社会创投基金创始人兼行政总裁魏华星先生及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助理总干事黄智杰先生探讨了如何透过创新思维和“整合社会服务”来应对北都的新挑战。魏先生强调:“在新环境中,社会服务需要灵活应变。”社企应根据社区需求调整服务,并与政府及商界协作,利用共享空间来鼓励全民参与。黄先生藉分享他在沙田新市镇的服务经验,带出北都的理想社会服务模式。他提倡善用数据整合和分析来规划和检讨社会服务,将分散而服务功能单一的社区服务设施整合成为更完整及灵活的服务网络。总结而言,整合社会服务对于善用社区资源和促进跨界别协作至关重要,这不仅能使社会服务更具效率,还能更好地回应当区居民的需求,提升生活质量,透过创新与合作,北都的社会服务将能更有效地满足社区的多样化需求。

(左起)阮兆辉教授、高雪莹女士、廖颂基女士和邓智良先生,在文効忠教授的带领下进行圆桌对谈。

在圆桌对谈上,粤剧界前辈及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客座副教授阮兆辉指出,粤剧演出在新界乡郊地区有悠久历史,他认为粤剧文化可以作为北都城乡共融的黏合剂,他建议在北都设立粤剧资料馆,其中包括神功戏故事资料中心,并以神功戏的演出传统和演出地点,串连北都乡村及围村的传统历史和文化遗产,宣扬原居民传统,让迁入新社区的人士了解及接纳乡村文化传统。香港房屋协会物业发展及巿场事务总监高雪莹女士指出,房协在北都有三个房屋项目为专用安置屋邨,将设跨代共融休憩空间,并预留楼宇面积作为综合社福设施及组织邻里互助支援网络之用,让居民及早融入社区。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总经理 —— 城巿规划廖颂基女士表示,港铁全力支持政府在北都的铁路发展策略,推动铁路建设,落实“铁路+社区”的发展方向,把铁路发展和建设宜居社区有机结合。博爱医院董事局总干事邓智良先生回忆在“悲情城市”年代当元朗区民政専员的经验,他期望与不同的非政府机构在北都组成更全面的社会服务网络,避免新社区重复当年景况。圆桌对谈主持人,亦是新田乡原居民的理大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总结时表示十分支持北都发展,希望政府在规划及发展过程中广纳原居民的意见,保育乡村的传统建筑及人文环境,达至城乡共融,使北都成为既具发展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级都会。

当日活动回顾及重温影片现已上载至网站,大家有兴趣可以到以下网站重温:https://www.polyujcsoinno.hk/zh/innovation-themes/s18/symposium-s18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