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适应期结束丨回收场街边拾获大批发泡胶餐盒:塞满一架Van仔

撰文: 任葆颖
出版:更新:

首阶段管制即弃塑胶餐具新法例的半年适应期完结,今日(22日)开始,向顾客提供发泡胶餐具、以及胶饮管及餐具等会被检控,销售胶棉花棒等也同样违法。

限期前夕,荃湾一间发泡胶回收场堆满一叠又一叠发泡胶餐具和包装盒,原来部份餐盒是非法倾倒的垃圾回收而来,“可能部份批发商或者餐厅不知道扔到哪里,就选择非法倾倒的方式处理⋯⋯”

负责人说,现时平均每日有两至三宗涉及餐具批发商的回收查询,但目前未见回收量增多,料批发商限期前仍在散货。他指较少接获餐厅查询,“他们(餐厅)主要专注在业务......要再附加费用做回收,通常都不肯”,呼吁持份者不要“斗气”将塑胶产品弃于垃圾站,在“最后一击”做好回收。

在荃湾一间发泡胶回收场,发泡胶堆积如山,有5至6名员工处理回收。(卢翊铭摄)

回收场负责人:可能批发商或餐厅不知道扔到哪里

由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赞助、位于荃湾的“迷失的宝藏:发泡胶回收行动”,是一间已营运约9年的发泡胶回收工场。

走进回收工场,发泡胶箱堆积如山,塑胶味扑鼻。放于门口毗邻的,是首阶段管制法例下、禁止向顾客销售和提供的发泡胶餐盒。适应期完结,也许以为这些发泡胶餐盒是由餐具批发商或餐厅自发性回收,但其实不然,项目总监李家铭表示,他们日前接获市民通知,指有人在村口非法倾倒垃圾,于是自行到场收集发泡胶,回收量几近“塞满一架Van仔”,“可能部份批发商或者餐厅不知道扔到哪里,就选择非法倾倒的方式处理。”

项目总监李家铭呼吁,餐厅不要“斗气”将塑胶产品弃于垃圾站。(卢翊铭摄)
+6

垃圾征费暂缓后回收量跌 未追回疫情前水平

李家铭表示,政府宣布公布“走塑”措施后,工场的回收产量急升约40%,但政府宣布垃圾征费暂缓后,整体回收量却下跌,“我们都觉得很奇怪......公布实施垃圾征费时,好多人恐慌性弃置,将仓底货防护包装、电子产品包装之类,送到我们的工场处理,但搁置征费后,就突然间静了。”

工场门口设置塑胶收集站,访问期间,有市民疏疏落落地来把可回收物送到来。李说,曾经不少市民等持份者热衷回收,但碍于疫情和经济不景,回收量明显下跌,现未能追回疫情前水平,“市场差到(街市舖头)扔菜箱个量都少咗。”据官方数字,每日仍有80至90吨发泡胶送到堆填区。

适应期完结前 查询交回收查询增加

半年适应期完结,近日回收量可有上升?李称,暂时未见回收量增多,料批发商近期仍在散货,但有关查询正在增加,平均每日有两至三宗查询。不过,他指较少接获餐厅查询回收事宜,“他们主要专注在业务......要再附加费用做回收,通常都不肯”,但他亦不排除餐厅会把禁用塑胶用品放到就近的绿在区区回收。

回收厂表示,日前接获市民通知,指有人在村口非法倾倒垃圾,于是厂方自行到场收集发泡胶,回收量几近“塞满一架Van仔”。(卢翊铭摄)

发泡胶回收工序繁复  可转化为再生用料

处理发泡胶回收的工序看似简单,却又繁复。李解释,发泡胶外层的胶纸被撕开后,才可放到热溶机处理,溶化成“面粉团”后,再制成一个个砖模,待转交至下游的厂商作进一步处理。回收场内挤满的发泡胶和塑胶,堆叠起来比人还要高,却原来仅由约5至6名员工处理,且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下进行,几乎人人额头都挂著一滴滴汗珠。

经回收处理的发泡胶分为三个等级:纯白、无污染的发泡胶料属最高等级(A Grade),有污迹及杂质的属次一等(B Grade),杂色及黑色则属最低级(C Grade)。李说,大部分发泡胶转化为再生用料后,可用作建材产品如保温板、隔音板等,亦可用作电器外壳,如滑鼠、影印机等。

回收厂员工正将发泡胶放到热溶机溶掉。(卢翊铭摄)
+8

回收厂吁餐厅勿“斗气”将塑胶弃于垃圾站

“我们都要争气,将可回收物料分流至回收。”适应期完结,李呼吁持份者不要“斗气”将塑胶产品弃于垃圾站,并在“最后一击”回收。他指目前部分企业会将电子产品的包装发泡胶,送到其回收站,他希望其他企业亦履行企业承诺,为生态出一分力。

首阶段管制下,禁止出售发泡胶餐盒餐具、以及塑胶饮管、搅拌棒、胶叉、胶刀、胶匙、胶碟给消费者,亦禁止餐饮处所向堂食和外卖顾客提供这些用品。

至于手摇饮品常用的胶杯和胶盖,以及塑胶食物容器,例如是透明胶饭盒,首阶段只是禁止在餐厅向堂食顾客提供。到第二阶段管制时会“全禁”,不准出售给消费者,外卖亦不准使用,不过政府尚未公布第二阶段的实施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