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窝步道工程涉毁百年银叶树、白花鱼藤 长春社批渔护署失职

撰文: 陈籽颖
出版:更新:

随著荔枝窝复耕及筹备复修村屋,该区的人流逐渐增加,而連接荔枝窝海岸、荔枝窝村及风水林的自然步道,亦是受欢迎的景点之一。政府近年就荔枝窝海岸的一段木板步道进行改善工程,惟长春社指出工程涉及SSSI(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及海岸公园范围,新的步道更采用了混凝土制作桥墩,疑似压实土壤伤及当区有百年历史的银叶树及白花鱼藤,工程亦疑砍伐了部分红树林,影响受保护区域的生态,批评渔护署未有做好监管角色。渔护署回复指,于工程施工期间发现工地有部分建筑物料未有妥善存放,承建商施工时亦伤害到部分银叶树的根部,当时已即时要求承建商暂停工程,之后会与北区民政事务处研究在当地补种红树品种,缓解工程影响。

荔枝窝自然步道的海岸段原由木板铺成,贯穿银叶树和白花鱼藤古林。(受访者提供)
图片显示了原有步道及新步道的路线,可见新步道进入了海岸范围。(撷取自北区社区重点项目督导工作小组第2次会议摘要)

新步道涉及SSSI范围 忧影响生态

荔枝窝位于沙头角附近,该处是银叶树和白花鱼藤古林,毗邻船湾郊野公园及印洲塘海岸公园,旁边是被列入为SSSI的荔枝窝海滩。长春社高级公共事务经理李少文指出,荔枝窝拥有本港最大型及最古老的银叶树群,该处的白花鱼藤亦估计有过百年历史。为配合2013年施政报告提出强化地区行政项目,北区民政事务署同年建议改善沙头角一带的行山设施,其中包括荔枝窝的自然步道,同年2月此建议在区议会获得通过。

改善工程并非复修旧有的路段,而是在近海岸范围建造新步道。原本步道只在郊野公园内,但新建议的步道则有部分移至海滩范围,进入了SSSI的区域及印洲塘海岸公园范围。李少文担心计划会影响受保护区域的生态,如海藻床等,又批评新步道如同一般市区景点的大众旅游设施,违反生态旅游的原则。

工程压土壤 毁红树林

他又指出,当局于2014年5月交代计划时,曾建议采用对环境伤害较少的仿木设计,同年10月却提交文件指会改用混凝土制作桥墩,而且步道足足阔4呎,惟当时未有人发现。

长春社近日收到市民投诉,遂于上周派人实地考察,发现整段步道都已铺设混凝土,混凝土桥墩下的银叶树根亦被切除。他质疑工程砍伐了部分红树林,桥墩亦会压实土壤,伤及当区的银叶树及白花鱼藤,批评当局与区议会“剩系倾可唔可以整阔啲,但唔会质疑个生态影响。”

图片显示,石屎桥墩下的银叶树根疑被切除。(受访者提供)
+1
李少文指,过去数年已有人破坏SSSI,政府一直监管不力,现时更参与其中,他批评香港的保育机制只是空谈。(欧嘉乐摄)

促评估生态影响 或设人流管制

李少文批评,是次计划透明度低,多年来北区民政事务署一直未有进行公众咨询,导致坊间团体在工程开展后才得悉此事,促请当局改善通报机制。他又质疑渔护署在知情的情况下,对工程坐视不理,要求当局重新公开咨询项目,并让独立的生态学者评估工程影响,如发现工程对周遭环境的影响不可接受,则应移除通道。他又指,工程完成后亦应该实施人流管理措施,如规定游人在有渔护署管理的导赏员带领的情况下,才可进入古林,以减低游人对古林的伤害。

渔护署:已叫停工程

北区民政事务处回复指,工程于2016年12月展开,余下工程包括安装步道上的木板及扶手等,预计可于两个月内完成,预计造价为360万元,又指已委托顾问公司设计步道,其走线已就区内植物分布调整,亦限制市民在区内可触及的范围,同时亦有项目园林专家参与工程勘测及步道走线定位工作。

北区民政事务处又为使用石屎桥墩解话,指步道的主体结构须带一定重量,以确保步道不会轻易移位崩塌,并可抵受长年侵蚀。而步道的基座上将铺设真木,作为木板桥面和木栏河。

渔护署则表示,部分新步道毗邻荔枝窝的SSSI及印洲塘海岸公园,目的是让市民能在安全的情况下欣赏海岸生态,又指已向北区民政事务处提供意见,包括删除大部分拟建于银叶树林及接近白花鱼藤步道的走线,只保留现时约70米在银叶树林边缘的走线,而新步道两边亦会安装栏杆,避免游人进入泥滩范围,而有关设计已能管制人流,因此并不反对修建该步道。

渔护署又表示,施工期间发现工地有部分建筑物料未有妥善存放,承建商施工时亦伤害到部分银叶树的根部,当时已即时要求承建商暂停有关工程,并承诺接下来会与北区民政事务处研究在当地补种红树品种,缓解工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