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校长人选卢煜明是“最接近诺贝尔奖港人” 夺诺奖风向标
《香港01》获悉,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卢煜明成为下任中大校长唯一候选人。翻查资料,卢煜明有“无创产前检测之父”之称,在国际间曾屡获殊荣。他又在2022年获颁拉斯克奖(Lasker Award),而该奖在医学界的地位仅次于诺贝尔奖,更被视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因此他被冠以“最接近诺贝尔奖港人”。
今年初提出请辞的中大校长段崇智,提早两年卸任,中大明年一月会有新校长。《香港01》了解,中大遴选委员会已选定卢煜明为下任校长唯一候选人,校董会最快周五(27日)开会讨论。根据规定,委任校长的门槛须经校董会四分之三成员支持,方可聘任。
发明“无创产前检测”技术 前年获颁拉斯克奖
卢煜明现时是中大医学院副院长(研究),有“无创产前检测之父”之称。他花费20年心血,研究出无创基因产前诊断测试(T21),其研发现,孕妇的血浆内存有胎儿DNA,并可以此确认胎儿有否患上唐氏综合症,准确度超过99%。
从科研层面应用至臨床诊断,“无创产前诊断技术”现时已被全球60个国家广泛采用。全球每8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患上唐氏综合症,该技术让每年数以百万计孕妇,免于接受增加流产风险的羊膜穿刺及绒毛活检等入侵性检测,为分子诊断学的发展奠下重要基石。
卢煜明2022年凭此研究,获颁“拉斯克奖—临床医学研究”,是史上第五名获奖华人。头四位华人得奖者分别是1962年获奖的李卓皓、1972年的李敏求、1991年的“基因诊断之父”简悦威及2011年的屠呦呦。
每四位拉斯克奖得奖者 就有一位得诺贝尔奖
有超过75年历史“拉斯克奖”,被誉为“美国最高荣誉生物医学科学奖”。至今有95位“拉斯克奖”得主获颁诺贝尔奖,比例占25%,单是2018至2022年的诺贝尔得奖者中,就有7位曾获“拉斯克奖”。
1997年加入中大 27年间屡获殊荣
卢煜明在1997年加入中大,现时除担任该校医学院副院长,亦为该校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及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除“拉斯克奖”外,卢煜明在2011年及2013年,分别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及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又在2014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医学奖。
2015年,卢煜明成为首位获颁美国临床化学协会Wallace H. Coulter讲学奖的华人,翌年获颁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及被誉为“诺贝尔奖预测指标”的“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
2019年,卢煜明成为首位华人科学家获颁“复旦—中植科学奖”,又在2021年获“科学界奥斯卡”之称的“科学突破奖”,及成为史上首名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科“皇家奖章”华人得主。2022年,他获选为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