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会慈善论坛|主席利子厚:亚洲慈善事业与西方模式有所差异

撰文: 韦景全
出版:更新:

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主办的第四届香港国际慈善论坛及香港“公益慈善周”今日(9日)开幕。马会主席利子厚表示,亚洲的慈善事业需要能恰如其分适应区内不同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模式和方案,这些都与西方的背景和模式有所差异。

+1

仪式于西九文化区举行,论坛开幕典礼由政务司司长陈国基、马会主席利子厚和马会行政总裁应家柏主礼。今年论坛的主题为“行公益 结硕果”,通过多场主题演讲、座谈演讲和专题讨论,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约100位知名演讲者、以及2,000多位来自40个国家及地区的代表,包括超过200个本地、区域和国际基金会的代表,探索如何将慈善力量转化为实在和可持续的影响。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论坛上发表录影致辞,他指这个论坛体现香港积极贡献公益慈善事业的决心,政府已发表《有关香港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的政策宣言》,明确指出致力推动香港成为国际慈善中心。“我们的愿景是为慈善业界提供管理财富的工具,同时协助他们将资源投放到富有影响力的社会项目中。我们决心推动香港成为矢志改善社会的环球家族办公室落户的首选。”

马会主席利子厚致辞表示,慈善事业随着亚洲区内财富增长正在急速发展。他指亚洲的慈善事业需要能恰如其分适应区内不同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模式和方案,这些都与西方的背景和模式有所差异,“彻底释放亚洲区慈善事业的潜力,对有效应对区内社会和环境的挑战至关重要。”

多个基金会亦派代表参加论坛,当中包括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日本财团、洛克菲勒基金会、陈江和基金会、淡马锡基金会、腾讯基金会和Wellcome信托基金。

今日首场的主题演讲,Wellcome信托基金主席、全球女性领导力研究所主席吉拉德(Julia Gillard)就“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公益慈善在不同社会的差异及如何更有效地协作?”分享见解。

第二场主题演讲由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丹福大学商学研究院菲尔・奈特管理学荣休教授、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Michael Spence教授就“捐赠经济学:为何捐赠?为何不捐赠更多?”发表见解。

卫生署、马会和公益慈善研究院一同见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香港大学的赛马会环球卫生研究院、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和城市大学赛马会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以加强大湾区监察和应对传染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