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堡结业|硬销模式赶客 健体会会长:传统健身房正被淘汰

撰文: 孔繁栩 郭梓谦
出版:更新:

连锁健身中心“舒适堡”上周五(6日)无预警宣布“暂时结业”以重整业务,公司后于上周六(7日)指,其湾仔分店将易手新主重新营运。有健身界代表指,业界对其结业感到震惊,至于有人接手营运,他就质疑如何维持高成本运作。健体专业人员总会会长王晓山则表示,近年盛行24小时健身房,加上大众追求更多私人空间,令仰赖私人教练对拆分帐赚钱的传统健身房慢慢被淘汰。

精品健身室出现 健身中心增至1400间

香港健身Guide主席邱益忠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发》表示,去年全港有1,400间健身中心,比2010年至2016年约600间大幅上升,近年不少精品健身室出现,一般由一位教练营运,一对一训练,由于时间所限,教练都不会太“硬销”。

另外,他指近年新兴24小时健身场地都大受欢迎,24小时健身场地在2018年只有约10间,去年已有214间,他指据统计,有三成人日凌晨做运动,亦有不少年轻人去24小时健身场地识朋友。

邱益忠表示,舒适堡是行内有规模,业界对结业感到很震惊,他估计因为营业租金及成本高,令经营困难,他又指周末本身是运动黄金时间,但近期港人北上消费多。

对于湾仔由Healthy接手,邱益忠感到匪夷所思,如果继续维持以往高成本模式营运,质疑如何运作,亦令人担心会否继续有硬销文化,他指外界有印象,舒适堡的教练是跑数教练,不是健身教练。

健体专业人员会长:传统健身室租贵 多推销欠私人空间

香港健体专业人员总会会长王晓山则于港台《千禧年代》指出,传统健身室一般占地5,000至10,000呎;相比现时流行的24小时健身室,投资压力相对较大。此外,后者对用家而言更灵活、地点就脚,变相吸引更多人,令传统健身室吸引力渐减。

王晓山又提到,行内竞争性大,若然设备、场地大少相若,往往要靠驻场教练、固定客户群支撑。而像舒适堡这类以低价提供终身会员的中心,过去收入仰赖私人教练对拆分帐赚钱,然而经济下行、购买意欲低,收入自然更少,令公司现金流不足最后倒闭。

他续指,传统推销模式从过去加州健身(California Fitness)等可见,已被市民淘汰,因为现时大众讲求私人空间,“如果你做传统会令人反感,(客人)情愿唔嚟,去啲无约束性(健身室)”。

王晓山说,传统健身房每次做运动,客人往往都会受到教练指出“做错、做唔啱”,令人反感。相比之下,自助式健身室较少这类硬性推销,客人可在需要时预约,也会设合理目标,如在20、30堂可达成,而非要求客人一次买下100、200堂私人教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