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中大团队研EduVenture®系列探究学习平台 科技驱动教育创新

撰文: 王玥晨
出版:更新:

实地考察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尤其重要,有助引导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真实环境中。不过实地考察常受各种外在因素影响,且难以照顾每位学生的需求。香港中文大学团队开发的EduVenture®与EduVenture-VR®,以科技打破现实界限,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化身探险家,结合虚拟学习平台与实地参观,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灵活的探究式学习体验。学习平台已获全港逾半中小学于日常教学中使用,并拓展至海外专上院校。
摄影:黄宝莹

科技突破实地考察难题 VR技术开拓教学新视野

一般实地考察活动容易受时间、天气、地域及成本等限制,“鸭仔团”形式亦令教师难以同时照顾每位学生的需要。由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学系暨学习科学与科技中心总监庄绍勇教授(Morris)与团队开发的EduVenture®户外探究学习平台,则有助补足此问题。平台有如寻宝游戏,学生在进行户外探究时,内置地图会实时定位,并显示对应考察地点的问题与任务。团队更开发了虚拟实境版本EduVenture-VR®,为学生创造互动式虚拟考察学习环境,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体验式学习,减低实地考察的成本。陆晋轩(Eric)称:“并非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出国拓展视野,EduVenture-VR®以科技打破现实界限,让有经济困难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有机会体验真实世界里较难实行的户外考察,促进平等教育。”除添置VR眼镜,校方亦可选择售价低至HK$10的纸盒眼镜如Google Cardboard和自己的手机,实现经济实惠的VR体验。

左起:EduVenture-VR®研发团队梁楚乔、陆晋轩、庄绕蔓、庄绍勇

EduVenture®最初为中学地理科实地考察之用,现已拓展至中小学的八大学习领域逾4,000个教件。教件可由教师自行设计,更有效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即使是同一主题,不同学校的教学方法也有所差异。因此,我们的角色为支援者,而非直接提供统一的教材。​EduVenture® Composer不需编程技巧,教师可利用简易网上编写工具,制作加入VR的户外考察教材,并以不同教学元素,如问答、填充、选择题与录音等,加强互动性。”庄教授道。

庄教授指EduVenture-VR®并非为取代实地考察,两者互补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探究式学习体验。

除了本地中小学,EduVenture-VR®亦获多地院校采用;内地包括有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福州大学和温州大学。在台湾方面,有20多所大学,包括台湾师范大学、台湾科技大学、交通大学、成功大学和中原大学等。团队亦与台北教育大学建立了知识转移合作关系,成功将EduVenture-VR®推广至当地60多所中小学于日常教学中使用。另外,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的物业建设及项目管理学院,每年有超过1,500名学生利用EduVenture-VR®作为到工地前的虚拟考察。

EduVenture®学习平台有如寻宝游戏,学生在探究户外学习场景时,内置地图会实时定位,并显示对应考察地点的问题与任务。

跨领域多元应用 成立社企推动知识转移

为进一步实现知识转移,团队于中大“可持续知识转移项目基金(S-KPF)”支持下创立社企Learniversity,以大学教育研究成果为基础,提供以科技为本的创新教学方案。Learniversity的业务范围并不局限于EduVenture®和EduVenture-VR®,同时按学校需要,制定专属的教师培训主题及活动与课程教材。庄教授分享,“政府分别于中学与小学推行‘IT创新实验室’与‘奇趣IT识多啲’,旨在加强学校STEAM教育,以培育本地科技人才。Learniversity亦重于推广STEAM教育,配合学校不同需要,协助构思及策划能活用资助款项的STEAM活动,以及为学校提供专业意见及相关知识。”Learniversity又推出“无人机编程与全景航拍课程”,学生可透过 EduVenture-VR®及航拍技术收集VR素材,建立校园专属主题的互动场景,同时加强对社区的认识,增强归属感。

最近,Learniversity亦获“社创基金(SIEF)”资助,促进少数族裔和本地学生之间的跨文化理解和融合。梁楚乔(Jessie)分享,“学生先参加EduVenture-VR®虚拟考察和文化工作坊,初步探索考察地点,包括清真寺内的小净室,以建立背景知识及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其后,学生将前往真实文化历史场景,配合EduVenture®共同进行户外考察,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融合。在活动尾声的分享环节,学生分享各自对不同文化的见解,营造跨文化共融环境。”

(资料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