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放鱼日|“放流”1.8万条幼鱼 望维持香港水域生态平衡

撰文: 黄梓霖
出版:更新:

渔农自然护理署联同佛教团体,今日(6日)响应“全国放鱼日”,下午于大埔鱼类批发市场举行增殖“放流”活动,首次让公众参与,共放流1.8万条幼鱼到印洲塘海岸公园,放流前已适应香港水域环境,之后会持续观察。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宽运法师表示,“放流”与“放生”不同,前者是先专门培育幼鱼,其后在专家的监管下放回适合的海洋环境,借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生生不息,后者属佛教精神在于慈悲护生,若使用不正确方式,导致动物受苦、生态受破坏,则违背“放生”原意。

+10

渔护署联同佛教团体响应“全国放鱼日”,举行首个让公众参与的增殖放流活动,期望能提高公众对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意识,宗教、环保、渔民及学生团体亦在场参与。此活动共放流1.8万条幼鱼到印洲塘海岸公园,品种包括红斑、石蚌及黑𫚭,幼鱼皆由广东省内的孵化场供应,放流前已适应香港水域环境,在放流后亦会持续观察。

“放流”与“放生”理论上有别

宽运法师表示,“放流”是先专门培育幼鱼,其后在专家的监管下放回适合的海洋环境,借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达致生生不息。至于“放生”则属佛教,其基本精神在于慈悲护生、尊重生命及众生平等。宽运法师补充佛教的“放生”需要兼备慈悲与智慧,若使用不正确的方式,导致动物受苦、生态受破坏,则违背“放生”原意。

宽运法师强调不论“放流”或“放流”皆兼备护生的目的和意义,因此凡是用正确及智慧的方式进行,自己定会支持,亦不存在谁取代谁。

渔农界立法会议员何俊贤最表示,希望每年能举办至少一次增殖放流活动,借此提高公众保育海洋资源及环境的意识,减少对社会不必要的杀生,令社会得以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