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黄德森 体得起

撰文: 客户来稿
出版:更新:

从滑浪风帆启航,由运动员转型为教练、体育行政人员,以至现在担任特区政府的体育专员,黄德森形容,每个身份、每种经历,犹如滑浪风帆比赛,每次面对不同的风向和水流,是新的赛道、新的尝试。在每段新鲜的体验过程中,他认为体育运动开拓出来的广阔视野、从失败中学习进步的精神、不因循的灵活应变态度等,放诸四海,道理如一, 那就是体育运动为身心带来动力,是我们继续前行的燃料。
运动带来喜乐,体育专员寄望透过教育,香港人逐步提升体育文化水平,成为国际级观众──懂得欣赏、评论及尊重体育运动。

风的季节

那是吹著凉快海风的八十年代赤柱海边,十多岁的黄德森,在一个滑浪风帆新手赛拿了个第三名。站在颁奖台上,小伙子心想自己读书成绩一般,可是运动大抵有点天赋,内心默默鼓励自己:“黄德森,今后就畀心机喇!”

现年58岁的体育专员黄德森,是前香港滑浪风帆运动代表,他向《骏步人生》细说“风的季节”。他说,最初接触滑浪风帆,纯属“贪玩”。“80年代,我住赤柱,那时有些外籍人士带了滑浪风帆来玩,感觉很新鲜;有个朋友其后买了一套二手(滑浪风帆)装备,我们四五个朋友就一起玩,没有教练,自行摸索,轮住玩,谁人在帆板上不跌落水,就可以玩多些时间。”

想当时,他笑言没太多心思读书,一次参加一个滑浪风帆新手赛获得第三名后,觉得不如下决心去锻炼滑浪风帆吧。他后来入了港队,并在十多年的运动员生涯中赢了不少奖项,而周游各地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结识不同国籍的朋友,并且培养出广阔的世界观。

周游26地 朋友遍多国

黄德森最近屈指一算,原来去过的国家及地区共有26个,认识的朋友,部分到现在还会联络。“认识一位新西兰运动员,为了参加奥运,不惜向银行贷款筹措经费。原来世上有些人为了运动,可以付出很多很多。”

他还发现,相比不少国家或地区,香港对运动员的支援著实非常不错。他举例,马会有份支持的香港体育学院,由教练、科研人员,到食堂员工等,每个环节都非常专业,做运动员也就自觉非要变得专业不可了。

香港体育学院前身名为“银禧体育中心”,是马会与政府共同出资兴建,并于1982年落成的机构;1991年它易名为“香港体育学院”,直至现在也是精英运动员的摇篮。马会多年来支持体院及本地运动员发展,并透过其慈善信托基金,先后拨款超过7亿5,000万港元,捐助包括体育基建、教练培训以至运动员退役后生涯发展等项目。

提及体院,黄德森难忘当年训练的艰辛。“滑浪风帆的训练最辛苦不是在海上,而是在健身室,尤其是那部室内赛艇机!每次坐上去,必须出尽所有力量。那里有个数字表,教练一眼就看出你是否达标,然后科研人员会过来‘拮’你耳朵收集数据,再比对读数看有没有进步,一切都无所遁形。”一旦不达标,心理关口很难过,犹如输掉比赛般。

今次失败 学懂下次进步

学习面对失败,最痛苦也最受用。黄德森分享,1990年北京亚运会,他以总分0.3分失落铜牌。“我和队友SanSan(李丽珊,在1996年阿特兰大奥运会滑浪风帆项目,为香港夺得历史上首面奥运金牌。)是港队男女代表。那时已比赛了一个星期,我一直排在第二三位,但最后一场,风向180度转变,虽然我发力追,但最后还是输了0.3分,只得‘梗颈四’。SanSan在该届(亚运)比赛夺得银牌,如果我当时也打入三甲,那香港就有两个奖牌,就很厉害。”

事后他做了几个月的“问题”运动员。“不断问(自己)点解。点解会转风向?点解是我要面对这些?”这场胜负,缠绕了他好几个月,一直都不开心,直至他得悉,原来力压他赢得铜牌的韩国选手,训练量比他多出四份之一,此时便豁然开朗,想通了,别人就是训练多了,准备更充足,连风向改变该怎样应对也掌握了。

他自我反思,应该加强训练,吸收更多经验,下次成功机会就大增。“通过失败学到的,是最痛苦也是最深刻的教训。自那次之后,每次输了我都会探讨原因;每次赢了也会总结经验,成绩因此就好起来。”面对今次失败,下次就知道如何进步,他之后接连在1994年及1998年的亚运会夺得银牌。

滑浪风帆运动员生涯,对黄德森日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影响。“每一次出海训练,都是新的赛道,每一天都有不同风浪,因此不可因循,你要对应当日的风速变化、水流变化,去制定路线及训练内容。”习惯变化、适应变化,难怪他之后屡次敢于跳出“舒适圈”,寻求进步。

马会一直支持香港体育运动发展。黄德森去年9月,联同马会董事黄嘉纯(左三)及其他嘉宾为出赛杭州亚残运的中国香港代表运动员打气。

外边的世界

在人生的大海里,黄德森一步步游走,开拓的世界也愈来愈阔。2000 年从运动员退役后,他一度当上滑浪风帆教练,及后更转职,从事体育行政工作。

访问中,黄德森不止一次提到,是体育运动让他获得学习的机会。“我以往读书成绩一般,却能透过运动成绩入读大学。”那些年,本地八大院校尚未开放学位予运动员申请报读。他在1999 年取得澳大利亚坎培拉大学体育行政学士学位,获得的知识对日后职业生涯有关键影响,而他相信体育运动是一个教育进程(sports is education)的信念,亦愈加巩固。

体育运动是一种教育

回想当教练的日子,他认为是一个学习过程。“作为运动员,只需照顾自己,有表现便可;但当教练,要学懂技术转移,即不是一个人做出成绩,而是要教导几个人、甚或几十人都做出成绩,所以我的眼界那时又开阔了。”黄德森在2001 至2005 年连续五年获选“全年最佳教练”。

2008 年,香港政府资助港协暨奥委会开展“香港运动员就业及教育计划”,协助运动员在退役后转型,投身社会,黄德森当时出任这个办公室的主管。“(这计划) 最初只得两个职员,我记得有一天全日都没有运动员走进我们的办公室……我在想:他们是出于胆怯?或是出于不了解?于是我决定采取主动,跟不同的总会, 不同的运动员倾谈,了解他们的需要。”之后他订立了教育、就业、生活技能等三个方向去协助运动员,几年间,由无人问津到“运动员的档案堆积起来有好几叠”的成绩。数一数,大约服务了一千名运动员。

马会制造机会育成新秀

黄德森强调,有形与无形的支援同样重要,举例“赛马会优秀运动员奖励计划”的成立意义重大。“运动员从大型运动会(拿著奖牌)归来,获得马会的奖金,这很重要;但除了奖金,无形的价值同样重要,那是对运动员的认同。”他说,不少运动员都背负很大的家庭压力,马会的奖励无疑是肯定了运动员的贡献。“马会制造了机会,令社会认同这班运动员,我觉得这个信息是最重要的。日后父母不会阻止孩子做运动员,因为做运动员原来会被全港市民爱戴,做运动员原来可以代表中国香港队,为香港、为国家作出贡献;这样的使命,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

他提到:“马会很有远见,除了奖励在大型运动会获得成绩的选手,也有支援退役运动员的计划,甚至训练出那么多精英选手的体院,也是马会有份贡献。”

马会于2023 年 7 月宣布透过赞助体育学院,推出为期三年的“赛马会优秀运动员奖励计划”, 以现金奖励在顶尖大型运动会,包括奥运会及残疾人奥运会,亚运会及残疾人亚运会,以及冬季综合运动会等勇夺奖牌的运动员;而于奥运及残奥夺得第四至八名的运动员,亦获颁奖金,以作激励和嘉许。

“每一次出海训练, 都是新的赛道, 每一天都有不同风浪, 因此不可因循, 你要对应当日的风速变化、水流变化,去制定路线及训练内容。”
黄德森
黄德森指马会有远见,除了嘉许获得优秀成绩的选手,也有支援退役运动员。
黄德森出席第14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由黄德森提供)
“马会制造了机会, 令社会认同这班运动员,我觉得这个信息是最重要的。日后父母不会阻止孩子做运动员, 因为做运动员原来会被全港市民爱戴, 做运动员原来可以代表中国香港队,为香港、为国家作出贡献。”
黄德森

当体育成为品味

去年八月,黄德森加入政府团队,出任特区政府体育专员,协助制定、推行体育政策。当中,除了过往的精英化、普及化与盛事化,还添了专业化与产业化, 利用“五化”去推动香港的体育发展是其一工作目标, 但具体如何去做呢?

他以预期明年启用的启德体育园去说明。“体育园占地28 公顷,你去走一圈,才发觉有多宏伟。那里有足够的地方举办不同活动,让市民大众参与,这就是普及化;拥有世界级场馆,可以较以往举办更多世界赛、亚洲赛,让香港不同水平的选手(因应主办城市之利) 更容易参与国际赛事,这有利精英化。”

打造体育盛事结合文体旅项目

他用早前在香港大球赛举办的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再作解释。“主场馆举办Hong Kong Sevens当然是盛事化;但跟在大球场举办的模式不同,日后走出启德体育园的主场馆,吃喝玩乐更加便捷,体育运动相关活动选择更多,那就不只是一个盛事,而是有更多机会结合‘文体旅’的项目,将牵涉吸纳更多人才推动体育专业化及产业化。”

黄德森看好今年七至八月举行的巴黎奥运会,预期可以将本港的体育氛围推到另一高峰。“东京奥运举行期间, 那样全城支持香港运动员的场面及气氛是很少见的,我认为巴黎奥运会将这气氛提升到另一个阶梯,令更多人认识做运动的好处,更多小朋友或会想做另一个‘何诗蓓’,下一个‘张家朗’。”

马会一直深信运动不但有益健康,对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以及凝聚社会更至为重要。除了精英体育发展,在社区层面,马会积极推动全民参与运动, 借由降低门槛,让不同年龄和能力的人士皆可享受运动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长远而言,这有助鼓励大众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享受健康人生。

不过,体育专员黄德森坦言,香港的体育文化水平仍有进步空间,他期望香港人透过教育和学习,逐步提升体育观赏文化,目标成为国际级观众, 懂得欣赏、评论及尊重体育运动。他举例说:“观看网球比赛,观众不会在比赛期间站立或离座”,指这些礼仪,可从参与大型体育赛事学习得来。如他所说,当体育成为品味,那是一个城市进步的象征。

黄德森指马会奖励优秀运动员是一种认同。图为去年十月在沙田马场举行的“赛马会优秀运动员奖励计划”支票颁授仪式,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前排右八)、马会主席利子厚 ( 前排右七)、马会行政总裁应家柏 (前排右九) 与运动员及嘉宾合照。

*资料提供 : 马会刊物 《骏步人生》